第463章 和记速度 (3/4)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    “人,他们来出。”

    “我要在深圳,建一个全国最大的光电技术研究所。”

    “美国人想卡我们的脖子?”

    陈山笑了。

    “那我们就把这根卡脖子的绳子,从他们手里,抢过来。”

    ……

    一年后。

    美国国会,德州参议员约翰·塔沃尔的办公室内。

    “先生们,这次去中国的实地考察,至关重要。”

    塔沃尔看着面前几位来自商业委员会的议员,表情严肃。

    “根据情报,陈山把生产线搬到了一个叫深圳的渔村。那里的基础设施几乎为零。”

    “我需要你们,带回一份最真实的报告。”

    “一份能向所有美国民众证明,他们引以为傲的高科技产业,在离开美国的土地后,会变成怎样一堆废铜烂铁的报告。”

    “让他们看看,没有美国的监管和市场,那个所谓的‘和记实业’,现在是什么样的下场。”

    几天后,深圳。

    当美国考察团的车,缓缓驶入蛇口工业区时,车内的议员们,脸上的自信和傲慢,一点点消失了。

    如果说一年前这里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工地,那么现在,这里就是一座正在咆哮的钢铁巨兽。

    地平线上,一期工程的厂房群已经封顶,巨大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反射着刺眼的光芒,与周围简陋的民房形成了光怪陆离的对比。

    一条双向八车道的柏油马路,从园区中央笔直地刺向远方,连接着刚刚建成的码头。

    道路两旁,运载着设备和建材的重型卡车川流不息,汇成一股钢铁的洪流。

    空气中,弥漫着机器的轰鸣和工人们带着天南地北口音的号子声。

    一座座设计现代的玻璃幕墙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路上,穿着整齐工装的男男女女,骑着自行车,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

    “这……这里是深圳?”带队的一名议员,喃喃自语。

    他甚至在路边看到了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女孩,背着书包,在和一个中国孩子,用流利的中文交谈。

    当他们被带进一号晶圆厂时,那种震撼,变成了恐惧。

    巨大的无尘车间里,听不到一点噪音。

    隔着巨大的玻璃墙,他们看到,一条条生产线,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行。

    穿着白色无尘服的工人,安静地坐在控制台前,盯着屏幕上的数据。

    让那名带队议员彻底失语的,是研发中心里的一幕。

    在一个挂着“光电技术研究所”牌子的实验室里,一群年轻的中国工程师,正围着一台他们从未见过的机器,激烈地讨论着。

    那台机器上,刻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合院:从港岛混混到爱国大亨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siheyuan0conggangdaohunhundaoaiguodaheng/read/97/468.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