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般:
(P13A截击机)
ME163截击机:
唐文翻阅画报,旁边有着较为详细的说明:
在ME262时期,由于早期喷气机技术原始制造困难,喷气发动机由于缺少稀有金属耐用性低,高性能的喷气飞机需要经常更换昂贵的发动机。
由此,他们希望开发不那么复杂、简便易于生产、速度还快的截击机。
ME163比较令人熟悉,是汉斯开发的末日截击机,其体积很小,由1台RI203火箭发动机推动,以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为燃料喷出高温蒸汽,推力才600千克,自重2.1吨。
ME163起飞时最好靠大型飞机拖拽滑行,试飞时曾飞到550千米\/小时,后因技术不达标放弃。
而P13A和ME163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研究,只是到研究它的时候资源更加紧缺,到了连火箭燃料都难以供应的程度,所以选用的燃料是……煤。
P13A比起ME163更加简化,甚至连起落架都没有,纯粹靠牵引起飞或者被轰炸机带飞后释放,全身设计更像是机翼里硬塞了一个人和一台发动机。
而这架飞机的拦截方式也更加原始,连机枪都没有,设计目标是靠小但坚硬的机体去撞击轰炸机……
它的发动机是一台以煤粉为燃料的冲压发动机,当速度超过一定界限后才能启动,将煤粉与空气充分混合燃烧产生推力,理论上不仅能超音速,还能用1吨煤就飞行超过1600公里!
当然世纪测试中最大飞行速度也不到0.5马赫,最终也被废弃。
两种……狂想,这就是唐文的评价。
见他看完,常布斯也拿出了自己的方案:
“首先是ME163,它的火箭发动机实在是太原始,如果以50年代手段完全可以瘦身不少,并且搭载一台至少3吨推力的液体发动机,从高空释放后短时间甚至能突破3马赫、3万米。”
唐文:“短时间是多短?”
“如果间歇开启发动机,应该能撑5到10分钟,之后就要……迫降了,或者跳伞?当然我其实更看好的是P13A方案。
P13A原设计的煤粉冲压发动机其实具备可行性,而汉斯失败的最大原因,是他们没有条件合适的风洞。”
“风洞?”
“就是没法大量模拟测试,冲压发动机说的极端些就是根铁管,只是通过弯曲使空气进入后压缩再混合燃料喷出而已,但怎么弯就太有讲究了,已经远远超过了人力和机械计算器能解决的范畴。
而很幸运的是,现在不管是风洞还是超算都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
常布斯打开一张冲压发动机的设计图截面,得意的解释道:
“正好北航最近在做其他冲压发动机模拟实验,我花了五万让他们帮忙搭便车做了个小设计,风洞模型和计算理论都完全支持3到5马赫速度飞行,理论推力也比汉斯弄的破烂强了好多倍。”
他接这种周边创作可不是免费劳力,每次唐文都会变着花样给他打不少钱。
后者狐疑的盯着纸上的简单设计图,有些不太相信,毕竟30年后他也没听说谁家还在继续研究煤粉冲压发动机,所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