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电科14所
“唐先生您好您好,久仰大名,您要的东西已经有眉目了。”
秦光见到传说中的首富颇为高兴,因为就是这个大冤种投入了1500万研究什么“洪水”。
那笔预算拿到手后马上被扔进了1491机载多普勒雷达和346海之星相控阵雷达研究中,然后将“洪水”干扰系统作为研究员的业余活动,在饭后午休的时候想一想。
不是不重视,而是“洪水”的确没什么技术含量。
它的思路太简单粗暴,就是使劲的堆功率用覆盖各个频段的强烈密集信号,使周围的其他无线电设备通讯被阻塞无法使用。
在60年代出现过一种“扫频式干扰技术”,本身思路与技术路线跟全频带阻塞干扰完全一致。
但在实际操作中,覆盖所有频段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想要一次性阻塞所有通道十分困难,并且一般仅对雷达奏效难以干扰通信,那需要极其夸张的功率。
进入到70年代末,现代雷达就已经能想办法从密集的干扰中找到目标,然后用反辐射导弹进行致命一击。
所以“洪水”的局限性实在太大,在现代社会经过仔细考量涌出来完全是弊大于利,继续发展意义很小。
但客户是要求装在船上、还不考虑功率和人员影响、完全无重量限制那可就简单多了:
无脑上数量、最大激发功率就行!
一台干扰机只能覆盖有限的几个频段,那就加干扰机负责其他频段,覆盖区域太少,就增加干扰面。
最终呈现给唐文的就是一套极其复杂而庞大的系统:
“这是我们研制的初版‘洪水’系统,分为4个8度内倾斜角干扰面组成,能够实现600公里超大范围立体空间、覆盖几乎200到10Ghz所有波段的雷达干扰,并且能够摧毁大部分通信设备。
当然它的代价也很巨大,拥有22吨的甲板下重量和45吨上层重量,能够维持长达10分钟的4兆瓦干扰功率,瞬时最大激发功率达到了……20兆瓦!”
秦光鼻子上的的玻璃镜片闪过一道光,恰如其分的展示了一抹隐藏的疯狂。
“346的峰值功率是多少?”
“5兆瓦多吧。”
“所以洪水有20兆瓦?!”
“您当时说对大小和功率没要求,所以我就这么设计了,不过这只是极端情况,正常情况下也就3到4兆瓦,写一小段代码限制峰值输出就行。”
秦光有些不好意思,20兆瓦只是理论极限,实际哪里有船的供电有这么高,刚刚一不小心吹过头了。
虽然“洪水”本身技术路线落后,但简单粗暴却有种别样的美感,研究员们做的使用都有点上头。
然而唐文却若有所思道:
“3到4兆瓦功率是按照一般的船用供电极限来的吧?”
“当然,这对于军舰已经很吃力了,考虑到转化发电的损耗,已经是很夸张的数字了。
4MW电力需要消耗6兆瓦的轮机动力,差不多9000匹马力呢,船上还有其他地方需要用电,总不能全用来装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