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喝过姜汤,歇息了一阵,关将军带过来的人马被安排到雒阳城外营寨,而剩下的亲卫,则是护送着几人向雒阳城而去。
一行人策马缓行,冯大司马这才开口问起河北之事:
“阿兄出任冀州刺史,可还顺利?”
冯大司马口里的阿兄,指的是关兴。
关家在军中的牌面是关索。
在外人眼里,关兴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有机会超越冯大司马的头号嫡系关翼虎。
故而转武为文,牧守一方,不失为一步妙棋。
关家从此算得上是文武两条腿走路。
肯定会比只做军头的走得更远。
关兴前几年一直在地方镀金,如今又接手战乱后的冀州,只要能做出足够亮眼的成绩,将来在朝堂上就算是彻底站稳了脚跟。
再不用说是依靠父辈余荫,也不用说是因为有个好妹夫,或者有个好阿弟——虽然这是事实。
但至少上朝时能挺直腰板,说自己也可以靠才华吃饭。
关将军听闻大司马问话,嘴角不禁露出一丝笑意:
“阿兄到了河北,颇有一番有所作为的模样。”
冯大司马点头:“如此就好。”
关兴和张苞一样,这些年要说心里没有落差是不可能的。
特别与张苞比起来,张苞好歹还能领军,而关兴却是被迫转而守牧一方。
二人想要证明自己的心情,都是无比强烈,甚至可以说得上急迫。
冀州的世家和豪强,先是被司马懿派出去的胡人抢了一遍,又被石苞和赵广借着平乱的名义犁了一遍。
抓到的劳力就不下数万。
至于要被迁至通邑乃至九原的世家豪强家族更是数不胜数,直到现在还不知道造册到了一半没有。
说整个冀州是哀鸿遍地,那真是一点也不为过。
此时关内兄闪亮登场,对于那些已经只剩下一口气的世家豪强来说,就是溺水前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只要冀州刺史认为某县某地已经平乱完毕,就可以解除军管,交由地方官府治理。
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不是地头蛇配不配合的问题,而是需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让关刺史开口的问题。
涿郡卢氏为何面对河北世家的求情,连门都不敢让他们进?
因为冯鬼王的第三波敲骨吸髓就在这里等着呢。
当然啦,给自家内兄铺个路,那只是顺手,很合情合理。
以冯大司马和关大将军关系,留守在河北的军头,又岂有不给新刺史面子的道理?
再加上兴汉会,以及并州河东河南等地大族的支持,可谓军政经三界一路畅通。
只要屁股不是歪的,栓条狗都能做出成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