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一章 筹粮调兵 (3/4)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政治影响力出发,西夏也是大宋必征之地,得到了西夏,大宋才能彻底掌控丝绸之路,从而打通与中亚诸国的外交来往,甚至能够延伸到欧洲。

    而赵孝骞的雄心壮志,不仅仅是统一华夏,有生之年他也要往大宋之外的各个方向布局,如唐朝一样,把天朝上国的影响力辐射到整个大陆。

    苏辙离开汴京,匆匆赶往辽国后,大宋朝堂也渐渐陷入一片忙碌之中。

    仿佛一夜之间变了天,大宋君臣都神神秘秘地忙着什么,赵孝骞每天主持政事堂和枢密院的小型朝会。

    调兵,筹粮,准备军械甲胄战马,文官和武将从福宁殿进进出出,每个人都是行色匆匆。

    一个国家筹备一场战争,是不可能像旅行一样说走就走的。

    整个国家机器运转起来,从决定征战到军队出发,这期间不知要经过多少筹备工作。

    一旦战事开启,国内所有的大小事务都必须为这场战争无条件让路。

    天大的事都只能等战争结束后再说。

    这几日,朝堂君臣都处在一种疲惫却兴奋的状态下,每个人像上足了发条的机器,不分昼夜地忙碌着。

    而消息终究还是瞒不住,渐渐地扩散开来。

    政事堂和枢密院各方大佬们的忙碌,局外人最初看得一头雾水,只不过如此大的事,是不可能保密的,很快整个朝堂都知道了官家的决策,于是朝堂炸了锅。

    当朝臣们得知大宋即将与辽国联手灭西夏时,大家的反应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万众一心,满朝振奋。

    相反,消息传开后,朝堂上有很多不同的声音,甚至有人激烈反对。

    反对的理由很繁杂,有的说是“师出无名”,此为“不义之战”,必遭天谴。

    也有的指责赵孝骞无故兴兵,违背道德,西夏早已对大宋称臣,使臣每年按时朝贺,大宋没有理由对西夏妄动刀兵。

    还有的从国力的角度反对,近年大宋连年征战,国库早已空虚,如今官家又要发起灭国之战,若能速战速决尚能接受,若是这场战争旷日持久,拖上三年五载,那时西夏还没灭国,大宋的国库先被拖垮了。

    各种各样的反对声音传到政事堂,再传到赵孝骞的耳中。

    赵孝骞全然置之不理。

    每个人所站的高度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自然也就不同。

    站在臣子的角度,他们只看到了弊端和风险,但站在皇帝的角度,此战将会收获巨大的利益,而付出的成本,却仍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既如此,为何不试一试?

    汴京各方大佬和官员在筹备出征事宜的时候,赵孝骞却犯了难。

    出使辽国的苏辙已经在路上了,不出意外的话,苏辙应该是快马加鞭朝辽国上京猛赶。

    汴京各官署朝臣忙着筹备粮草军械战马,枢密院在商议决定战略战术,推演战争的结果,政事堂在调动平衡举国的资源,力求国内的所有资源尽量朝这场灭国之战倾斜。

    可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赵孝骞却还是没能解决。

    那就是军队主帅的问题。

    全国的裤子都脱了,他这里还没找到娘们儿,像话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世子稳重点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shiziwenchongdian/read/97/1012.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