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九章 舍我其谁 (1/3)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朝堂争斗,向来残酷。
    大宋的政治环境原本宽松,从立国起便善待士大夫,党系之争再激烈,也不会把政敌置于死地。
    可惜在章惇这里开了一个坏头,章惇这人说得好听叫“嫉恶如仇”,说得难听叫“赶尽杀绝”。
    从他拜相时起,大宋的君子政治氛围就被他完全破坏了,对旧党的打压,章惇是不遗余力,且不留一点活路的。
    当宰相的这几年里,章惇对待政敌向来是顶格打压,绝不轻轻放过,期间他甚至纵容和默许新党官员炮制冤狱,大肆流放贬谪旧党官员,也有许多官员莫名其妙便死在大狱里。
    所以,对章惇的狠毒,赵孝骞向来是不怀疑的。
    果然,现在章惇一开口,就要赵佶和曾布的命,语气果决,毫无商量余地。
    然而这句话终究杀气太重,殿内顿时一静,许多人不自觉地皱起了眉。
    就连太后也有些犹豫,赵佶这几年经常出入庆寿殿,对太后献殷勤,虽说赵佶的目的并不单纯,但献殷勤这件事本身还是颇能博取太后好感的,几年下来,太后终究对赵佶有了几分感情。
    现在章惇一句话说杀就杀,太后顿时露出不忍之色,张口几番欲言又止,看了看朝班中静立不动的赵孝骞,太后终究还是长叹了口气,一句话也没说出口。
    燕云边军平定了叛乱,彻底掌控汴京城和宫闱后,向太后就很清楚,这座皇城,乃至整个大宋,她已经没有话语权了。
    如今大宋真正能做主的,是赵颢和赵孝骞父子。
    他们现在缺的,只是一个过场。
    叹了口气,太后望向赵孝骞,幽幽地道:“成王,你怎么看?”
    赵孝骞迅速瞥了章惇一眼,含笑道:“赵佶曾布发起叛乱,罪不容赦,不过如今正是国丧之期,不宜杀人见血,恐对社稷不吉,再说赵佶是大行皇帝的兄弟,大宋有刑不上大夫,刑不上宗亲的规矩……”
    “所以,臣以为,首先应由刑部大理寺御史台和宗正寺会审,先定其罪,颁告天下,然后从轻发落,流放千里便可。”
    太后闻言眼中顿时闪过一抹喜色,颔首笑道:“成王仁义心善,先帝泉下有知,定然欣慰。”
    章惇却不满地望向赵孝骞,张口欲言,赵孝骞却一记淡淡的眼神瞥过来,眼神里似乎包含了许多言语无法表达的信息。
    章惇神情一怔,接着仿佛明白了什么,于是紧紧闭嘴不语。
    赵孝骞的这番话也博得了满朝文武的好感,赵佶和曾布发起叛乱,如此严重的罪行,居然可以不死,这位成王殿下看起来也不是那么心狠手辣呀。
    唯有刚刚看清楚赵孝骞眼神的章惇暗暗冷笑。
    别人不明白赵孝骞的心思,章惇却看懂了。
    你们以为这位成王殿下是万家生佛的活菩萨?呵呵,天真了。
    只不过如今仍是争夺皇位的关键时期,赵孝骞不想吃相太难看,降低了自己在朝臣中的风评,所以当着众人的面,故意放了赵佶和曾布一马。
    但赵孝骞可不是天生放马的,赵佶和曾布就算活命了,难道不会遇到别的意外吗?
    以赵孝骞的手段,让赵佶和曾布死得毫不违和,这件事很难办吗?
    好人他当了,仇人他除了,这才是干大事的人该具备的素质。
    章惇想到刚才自己毫不思索便对赵佶和曾布喊打喊杀,相比赵孝骞的沉稳谋算,自己这个宰相的格局还是差了一筹呀。
    朝会的内容不多,首先是定性,其次是定罪。
    除了这两样,还有一件重要的事。
    这件事朝臣们不便开口,只能由太后提出来。
    向太后久历后宫沉浮,自然是无比聪慧的。
    今日的结果,已经跟赵颢父子设想的一样,换句话说,这对父子成功了。
    剩下的事,无非是走个过场。
    于是太后环视群臣后,缓缓道:“赵佶罪大恶极,心性歹毒,此人不可为君,本宫以为,诸公应当再商议新君人选,此事不宜久拖,否则难安朝堂民间之人心,诸公觉得呢?”
    章惇和群臣纷纷点头赞同。
    “国不可一日无君,大宋的新君之位空悬已久,确实不宜再拖下去了。”
    此话一出,殿内陷入诡异的沉默。
    朝臣不是瞎子,更不是傻子。
    燕云边军入京,以平叛之名掌控了汴京城防和宫闱班直,而燕云边军的主帅正是赵孝骞。
    这货姓赵……
    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只要燕云边军仍掌控汴京城防和宫闱,只要赵孝骞还是边军主帅,试问哪个二百五敢坐上这个皇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世子稳重点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shiziwenchongdian/read/97/1012.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