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燧发枪,有效射程大约五百步左右,如果未来将子弹改成尖锥形状,或许射程会更远。”
五百步甚至更远的射程意味着什么,赵煦很清楚。
他的神情越来越激动:“也就是说,若大宋列装此物,哪怕只有一万支,咱们与辽人开战……”
赵孝骞肯定地点头,笑道:“胜算大增,当然,也不能完全指望火枪,臣的意思是,若战场对垒,我大宋可多兵种配合。”
“比如火枪列前阵,中军可列弓弩阵,枪阵,左右侧翼置骑兵,投标兵等等,如何搭配,在于主帅的决断,但火枪的出现,无疑会改变战场的胜负结果。”
赵煦兴奋点头:“子安奇思,竟能造出如此利器,朕现在底气十足,迫切需要一场胜利!”
“辽使入朝,依朕看,今年的岁赐就不给了吧,辽主若不满意,派兵来打朕呀!”
赵孝骞满头黑线,好家伙,我直呼好家伙。
咱们拳头都还没硬呢,你就打算赖账了,哪来的迷之自信。
“官家冷静!这东西虽然犀利,但目前世上仅此一支,而且,枪管刻膛线非常麻烦,需要官家下旨征调工匠,一年内恐怕也只能造几千支。”
犹如一盆凉水淋在头上,赵煦瞬间冷静了。
好像,确实有点急了。
刚才那一刹那的激动,此刻仍有余韵。
赵煦突然发觉,大宋历代官家已消磨的雄心壮志,随着这支燧发枪的面世,对华夏统一的夙愿,百年来几乎已熄灭的火苗,好像在他心底里重新燃烧起来了。
赵孝骞见赵煦神色怔忪,于是凑到他耳边低声道:“官家,想不想做统一华夏的千古一帝?”
赵煦没出声,只是抿紧了唇,但赵孝骞看到了他眼中炽热的光芒。
良久,赵煦沉声道:“靠这燧发枪,能统一华夏否?”
“不能。”赵孝骞摇头:“燧发枪只是工具,工具永远无法凌驾于人的意志之上。”
“但官家的雄心壮志,以及强大的意志,却可统一华夏。官家若无此雄心,武器再厉害也是徒劳,不如将燧发枪深藏起来,留待下一代的官家去实现夙愿。”
“官家若有此雄心,则燧发枪便是官家手中无坚不摧的利器,可助官家扫清辽夏,江山一统。”
赵煦的呼吸又变得急促起来。
赵孝骞目光平静地看着他。
制造武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陌生慢慢变得成熟,雄心壮志也是如此。
大宋的历代帝王软弱太久了,一代代下来,面对强大的辽国,他们的反抗心理似乎已消磨殆尽。
而这种软弱的心理,已渐渐传染了朝堂和民间。
赵孝骞需要的,是激发赵煦的雄心,否则若皇帝的态度仍然软弱,再厉害的武器上了战场,都只会是兵败的下场。
良久,赵煦扭头看着他:“依子安之见,朕当如何着手?”
赵孝骞犹豫了一下,还是道:“臣本不应妄议朝政,但臣只说说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