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与雨后小故事 (2/4)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导礼乐祭祀。财、史、祭就是这个宰相的工作中心与重心。很显然,这个人做不到天天在皇宫、在三省、在长安。风里雨里,行踪不定。剩下的宰相,主持三省、朝廷常务。加“判度支”者,就要帮忙协助处理度支司工作,称勾当度支使。加“判三司”者,则协理度支、户部、盐铁转运事务,可以视作是三公宰相的副手。宰相都很忙,圣人要见他们,怎么见呢?答:挑时间约见面。接着,这几位宰相,会把自己处理的各种事按性质以状、制、表、书、文、诏、奏、意等八种格式上报中朝。接着,枢密院接收卷宗,对其进行整理分类,然后拿给皇帝。行则行。不行则打回复议。按制度,都需要皇帝一一过目。但事实上,皇帝根本忙不过来,大多是走个流程,看都不看或草草一看,就盖章转回给你了。同时,皇帝通过枢密院、翰林院,遥控、指挥朝廷干活。有难言之隐,有不打算与朝臣商量的,有不满意的,要中断某个事件流程,皇帝把意思给枢密官描述明白,枢密院草拟成文案,转发给相关执行单位、执行人。是为宣王言。第二是内命。所谓内命,即是需要走手续,以正式的、诏书的文件流形式命令有司的事情,或者是打算不通过任何人,要乾纲独断的,也是把意思描述给枢密院,由其笔录,然后到翰林院,让当值学士起草。起草完毕后,当场带走,再转发到责任单位、责任人。或者把翰林学士叫来,现场写。唐代宦官干政,就是通过王言、内命这两个途径。以军权作为枢密使名分的支撑,代替主子指挥朝廷、群臣干活。这也是唐代中官弄权的流程。而不是什么事中官自己上手,太高看他们的智商了。这世上有个逻辑,一个蠢货无法从聪明人手里夺走权力及其他。为什么田令孜谋求与李克用、王重荣,北司爷爷告奶奶挑选朝臣去?难道是不喜欢用中官当使者吗?因为嘴笨,文化少,碰到大场合,说不来。为什么围剿李克用、长安收复战,行营高层全是外朝选派的人,中官却没几个?是不喜欢权力吗?因为会带兵的中官多,而像杨复光那样真会打仗的却没几个,普遍表现还不如文官。为什么财权、外朝事务一直被南衙牢牢掌握,中官只能捏着鼻子通过枢密院干涉,是不喜欢自己兜着钱包吗?因为是真不会。为什么韩全诲这帮内竖被李茂贞卖了还在帮李茂贞数钱?因为蠢。对于宦官群体,不要觉得他身处高位,就给他们套一个算无遗策、老谋深算的滤镜。聪明人大概率能身处高位,大概率能赚到钱,这是由他所具备的能力所能预见的大概率结果。这是逻辑。但聪明人就一定身居高位吗,高位者就一定聪明吗,不是的。聪明是权力、富贵、地位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聪明与这些东西,不具备因果关系。德不配位,名不副实,这是社会常态。对于唐代寺人,尤其如此。他们当近臣,靠的是舍屌,靠的是找爹,给人当孙子。上位的主流方式也不是靠知识文化、业绩、功劳。说回枢密使。在枢密使无兵、没有十军容作为武力支撑、没有其他掌握各种权力的中官的联合支持的情况下,枢密使及枢密院的供奉官就只是皇帝的秘书团。为什么不用士人?中朝就两个单位——枢密、翰林。翰林院在麟德殿附近,整日闭院不出,到点上班,到点下班,无法在宫中随意走动,无诏见不到皇帝。而枢密院不同,如果枢密院用士人,他们天天待在皇帝身边,在皇宫里跑来跑去,随便泄露点信息出去,跟你的宫女乱搞,和那些寂寞妃嫔谈情说爱,你能百分百预防?说白了,其性质就决定只能用对外隔绝的中官。要么寺人,要么女官。书里,内竖余孽已被柔奴剖心处理,但主角没全盘清算寺人。他们只是失去了权力,大部分人还在呢。就这帮人,被当成狗关在笼子里驯养,在繁重的岗位上劳累至死,就是他们应得的最好结局。当然,后续体制还是要继续探索、调整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主角治下的各种事物,也一直在调整。五,恶人军。不看不知道,一看才发现,还有跟恶人军,跟秦泰共情的…控制变量法:“陛下,请问你来晚唐是干嘛的?恶人军政策的出台,其目的是?”圣人:“咳咳,采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命昭唐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shangmingzhaotang/read/97/332.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