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招降海贼 (1/3)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时光飞逝。

    这段时间,发生了两件大事。

    其一是在蔡邕的帮助下,千字文已经成文,比起原版字数未变,仍旧是整整千字,只是所用之字有所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

    不过在张新看来,这新千字文比起原版犹有过之。

    不愧是蔡邕的手笔。

    其余教材也已经全部编写完毕,蔡邕校对无误后,张新召来严进,命他制作雕版,大量印刷教材,分发到各县。

    张新思来想去,比起活字印刷术,还是雕版印刷术更加适合现在的实情。

    且不说活字印章制作的成本高昂,单是数千个汉字的排列组合,就需要对工匠的文化素养有相当高的要求,不太现实。

    除去教材外,张新还请郡中擅长书法的博士,将蔡邕给他的所有书都抄写了一遍,拿去给严进制作雕版。

    蔡邕擅长的飞白书属于草书的一种,适合观赏,不太适合日常阅读,因此张新没有找他。

    当蔡邕见到印刷出来的书籍后,又跑去给蔡琰看大宝贝了。

    随后,一篇千字文和雕版印刷术的消息,随着蔡邕的一封书信,渐渐在士人之中传播开来。

    无数士人惊为天人。

    千字文倒也罢了,毕竟作为一篇蒙学文章,虽然足够奇,但在他们看来也就那么回事。

    好,但没有非常好。

    可标点符号和印刷术就不一样了!

    先贤书籍为何难以理解?甚至还有许多曲解?

    没有标点符号,不好断句占了一大部分原因。

    一句话多一个字和少一个字,意思完全不一样。

    有了标点符号,不仅阅读时可以省去不少断句耗费的心力,还能使文章的意思更加清晰明了。

    武乡侯大才啊!

    再说印刷术。

    古代书籍难以传播,就是因为载体和技术的限制。

    竹简笨重,一卷好几斤重的竹简,所能记载的文字不过数百,若要传播还需手抄,十分不便。

    抄错一个字,还得拿小刀将错字削掉,再重新誊抄,太过麻烦。

    别说民间,就连士族内部传播,也十分的不便。

    就比如颍川钟氏,也就是钟繇他们家,世修律法。

    为啥世修律法?

    别的书搞不到啊!

    很多书别人家里也就几卷,自家子弟用着尚嫌不够,怎么可能外借?

    所以想学别的东西,那就得去游学,去别人家借书来看。

    这也是为啥汉朝士人游学成风的缘故。

    可印刷的书籍就不一样了,薄薄一本就能承载几千上万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国:重生黄巾,我开局杀了刘备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sanguo0chongshenghuangjin0wokaijushaliaoliubei/read/97/641.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