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在中医理论的脉诊中,“寸口脉”是诊断疾病的重要部位,它位于手腕桡动脉搏动处,能够反映人体脏腑的气血盛衰和病邪的进退。当我们说“寸口脉浮大”时,通常意味着脉象轻浮且搏动范围较大,这往往与外感病邪、阳气浮越等病理状态相关。
脉象浮大往往提示病邪在表,正气抗邪于外,此时应当采用解表之法,以疏散外邪,调和营卫。然而,如果医生在这种情况下反而使用了攻下之法(即“下之”),如使用泻下药等,那么就会犯下“大逆”的错误。
攻下之法确实是一种针对性极强的治疗手段,它主要用于里实证,尤其是阳明腑实证等病症,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药物的作用,荡涤肠胃,排除体内的积滞,从而恢复身体的正常机能。这种方法在适当的情境下使用,往往能取得显著的疗效。
然而,如果在表邪未解的情况下贸然使用攻下法,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表邪未解意味着人体表面仍有外感病邪存在,此时若急于攻下,不仅会伤及人体的正气,导致抗病能力下降,还可能因为正气虚弱而使得病邪得以趁机深入,加重病情,这种治疗上的失误确实被视为“大逆”。
从中医的辩证施治原则来看,每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攻下法虽然有效,但并非万能,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来谨慎选择。在表邪未解的情况下,应该首先解表,待表邪散去后再考虑是否使用攻下法,这样才能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浮则无血”。这里的“浮”指的是浮脉,即脉象轻按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浮脉往往表示气血向外发散,是因为外感病邪,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气血主要集中于体表以抗御外邪,因此脉象显得浮大,而血脉内部的血液相对减少,所以可以说“无血”,这里的“无血”并非指完全没有血液,而是相对于正常情况而言,血脉内部的血液充盈度有所降低。
“大则为寒”。这里的“大”指的是脉象大而无力,这种脉象往往出现在寒气侵袭、气血凝滞的情况下。当寒气侵袭人体时,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血脉收缩,从而使得脉象显得大而无力。这是因为寒气凝滞了气血,使得血脉不能流畅地运行,所以脉象虽然大,但却缺乏应有的力量和活力。
当寒气凝滞在肠胃时,其寒凉的性质会抑制肠胃的正常蠕动功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机阻滞。这种阻滞不仅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还会使得肠胃内部的气体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在肠道内积聚。当这些积聚的气体在肠道蠕动时,就会产生肠鸣音,即我们常说的肚子咕咕叫的现象。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肠鸣音的出现是寒气侵袭肠胃、正气与之相搏的一种外在表现。它不仅反映了肠胃功能的紊乱,还提示了体内寒邪的存在。因此,在治疗上,中医会采用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等方法,以驱散体内的寒气,恢复肠胃的正常功能,从而消除肠鸣音等症状。
然而,如果医生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没有准确判断病因,反而让患者饮用冷水,那么就可能加重病情。冷水与寒气相结合,会进一步凝滞气血,使得病情恶化。同时,如果此时患者出汗过多,也会耗伤正气,使得身体更加虚弱。
趺阳脉是一个重要的诊断部位,它位于足背部,是胃经的循行部位,能够反映脾胃的功能状态。当我们说“趺阳脉浮”时,意味着脉象轻浮,这通常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病理状态相关。
浮则为虚”是对浮脉的一种解读,它表示脉象轻浮往往是因为正气不足,气血虚弱,不能充实血脉,使得脉象显得空虚无力。这种虚弱的状态,如果与浮脉相结合,就会形成“浮虚相搏”的病理机制。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理论中的脉象解读和病因判断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在面对具体的疾病时,我们应该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切勿自行解读脉象或采取不当的治疗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严谨而细致的态度,否则就可能犯下“医咎”。这句话“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便是对医生误诊误治的一种批评。
“责虚取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错误诊断现象。它指的是医生在诊断过程中,未能准确辨识患者的虚实状态,错误地将虚证当作实证来处理,从而采取了不当的治疗方法,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虚证与实证,是中医理论中对人体病理状态的一种基本分类。虚证主要表现为气血不足、脏腑功能衰退等,患者往往感到疲倦乏力、精神不振、面色苍白等;而实证则表现为邪气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