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陈捷说完最后一个字时,整个办公室,落针可闻。
周海站在一旁,脸色凝重起来。
“失去解释权……”秦振阳反复咀嚼着这五个字。
他缓缓地走到办公桌前,拿起那份报告,又看了一眼扉页上的标题,然后,他拿起桌上红头铅笔,在标题下面,亲手写下了一行字。
那行字,只有短短八个字,却重若千钧。
“守正创新,固本培元。”
写完,他将报告递给周海,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
“周海同志,这份报告,不用再走常规流程了。”
“你亲自将其作为我们研究室的一号内参,直接呈报办公厅。”
“是!”周海立马道。
……
那份由陈捷主笔,林南东统稿,周海审定,最终由秦振阳亲笔批示的报告,被装进了一个印有最高密级字样的牛皮纸信封,以“中政研一号内参”的规格,被专人送往了那座神秘大院。
“一号内参”,这四个字在中央政策研究室内部,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无上分量。
它意味着这份报告所探讨的问题,已经触及到了国家治理最核心、最紧迫的层面,其观点和建议,将直接呈报给权力金字塔最顶端的几位决策者,作为他们思考和谋划国家未来的重要参考。
寻常研究员,穷其一生,也未必能有一篇报告,够得上这个规格。
而陈捷,一个入职不到半年的见习期科员,却已经两次触及到了这个天花板。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以一种非正式却又人尽皆知的方式,在研究室内部悄然流传。
综合局办公室里,气氛变得有些微妙。
文稿二处的老张、小王他们,看着陈捷的眼神,已经从最初的佩服,变成了如今的敬意,甚至还带着一丝小小的距离感。
这个年轻人,已不是和他们一个池子里的鱼了。
几天后,一份来自中央办公厅的内部嘉奖通报,下发到了研究室。
通报中,对中央政策研究室近期围绕网络舆论生态问题,所提交的《关于构建我国网络舆论引导新格局的战略构想》研究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
通报称该报告“站位高远、分析深刻、对策务实,具有很强的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指导性”,为中央下一步在信息时代的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嘉奖的对象,自然是“中央政策研究室综合局”这个集体。
通报上,没有出现任何一个人的名字。
但这已经足够了。
周海局长在全局大会上,亲自宣读了这份通报,他脸上洋溢着笑容,目光若有若无地扫过坐在最后排的陈捷。
那眼神里的含义,不言而喻。
会后,周海将林南东和陈捷,单独叫到了办公室。
“南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