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溪轻声道:“我不想把它交给厂里当正式项目。不知道工厂能不能立个名目,由咱们独立研发,再挂靠工厂名义销售。”
她心里清楚,这个年代距离改革开放还有三年,任何私自买卖都要被扣上“投机倒把”的帽子,管控极为严格。唯有挂靠在工厂之下,才算正当收益。
其实她完全可以再等两年再拿出来,但此刻提出来,一方面是守住自己对刘副厂长“创新”的承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试探他的经营理念与格局。
若他只看眼前,不懂得变通,那最多只是知遇之恩,而非未来真正的合作伙伴。
刘副厂长沉吟片刻,心里已看出了林溪的野心。这个设计一旦量产,前景不容小觑。
他抬起头,郑重道:“目前国家确实在鼓励工厂研发创新,正好这一块归我分管。可以考虑以工厂名义立个研发试制品,把它放在副业生产线上试行。如果试制品成功、销路好,再以奖金的形式奖励个人。不过,具体细节还需要进一步商量。”
林溪眼神一闪,缓缓开口:“其实…我倒是有个想法。”
刘副厂长微微一笑,饶有兴趣地靠了靠:“哦?说来听听。”
林溪镇定地开口:“我的想法是,可以按照贡献比例来分配奖金。”
刘副厂长微微眯起眼睛,这是他头一次从工人嘴里听到这种说法,忍不住追问:“贡献比例?你具体说说。”
林溪不慌不忙,把早已在心里盘算好的账一口气说了出来:“我之前调研过。经过我重新设计的便携式收音机,大多数零件厂里都能找到现成的。
比如电阻、电容、晶体管、线圈,总成本大概8块钱。进口的小件,像小喇叭、五号电池盒、耳机插孔、旋钮,差不多10块。
外壳开模加上塑料加工,大约4块。人工、运输和耗材3块,总成本算下来就是25元左右。再加上配套的便携式耳机,如果生产出来,成本大概2块5。”
刘副厂长听到这里,眉头微微挑起,示意她继续。
林溪顿了顿,眼神微微一亮:“现在市面上普通台式收音机售价都在70到120元之间。我们的便携式收音机,完全可以定在七十元的供货价,加上耳机,整体售价就是八十五元。
工厂可以抽成20%,剩下的归我们团队分成。真正的活计,可以请临时工,节约成本。以6人团队为例,每出品一台收音机,每个人平均能分到1块5毛钱。”
刘副厂长手指在桌面轻轻敲了两下,一时竟愣住了。没想到这个年轻姑娘,不仅有技术头脑,还有这样细致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思路。
“继续说下去。”他语气里透着抑制不住的好奇,“你打算怎么分配?至于团队,你有人选了吗?”
林溪不疾不徐地说道:“所有的设计、核心技术和细节,都由我全权负责,所以我希望能占百分之五十五。厂长您这边负责巧立名目、提供资源,占百分之二十。至于生产环节,调配工人、把控进度少不了张主任,他可以占百分之十。剩下的,赵成海和刘志和同志分别负责焊接电路板与装配,两人各自带两个团队做教学和操作,各占百分之七点五。”
她停顿了一下,补充道:“具体比例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调整,所有分成都以奖金的形式发放,不挂账面。”
话音一落,屋子里安静了几秒。
刘副厂长深深看了林溪一眼,像是要看穿她心底的算计,缓缓开口:“没想到你憋了个大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