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界面上浮现出一排排资料:有的报纸偏重时事评论,有的喜欢写劳动模范和先进事迹,还有的更看重文艺随笔与人物故事,风格差异被清晰地罗列出来。
林溪仔细看过,心里顿时有了底。她的文笔向来不差,只是对这个年代不够熟悉。如今有了这些需求和风格的参考框架,写起文章就好办多了。
她暗暗打定主意,接下来就按照不同报社的口味写几篇,先投出去试试水。
林溪最擅长的还是电子与信息领域。她通过智能体调取1976年的资料,很快明白了当下的格局:国内的电子产品几乎空白,最常见的也不过是电视机、收音机这种老古董。
她的真正目标,是要建立起一家电子领域的企业。但她也清楚,生不逢时,大环境尚未彻底放开,一切只能从长计议。
林溪坐在书桌前,抽开那只掉了漆的旧木抽屉,翻出了一沓发黄的信纸和一支钢笔。
她拿起钢笔开始书写,笔尖在信纸上沙沙作响。
傍晚时分,林溪的胃又开始咕咕叫。她心念一转,立刻进入空间,准备泡上一碗酸辣粉垫垫肚子。
然而,就在她准备下筷子时,却惊讶地发现,早上吃掉的几盒菜竟然重新出现在橱柜中,包装完好,仿佛被“刷新”过一样。
“还能这样?”林溪眼睛一亮。要是所有食物都能这样恢复,那她岂不是拥有了无限物资?这意味着在这个陌生时代,她不必担心挨饿,也不必再为吃穿发愁。
不过,很快她又想起中午的情景。顾明珩虽然分了家,粮食本就不多,却还是给自己换了现成的吃食,自己要是只顾着吃现成的,总觉得心里过意不去。
“不能光占便宜,该回敬他一点。”
林溪走出空间,望着那口破旧的土灶台。
她本人虽然不会用这种土灶,但原主会。而且她前世很擅长厨艺。
只是她不知道周明成什么时候回来,动作得快些才行。反正空间里的现代厨具效率高,她可以先在里面把该处理的都处理妥当,再拿到外面用土灶做最后的收尾,做做样子。
她伸手从灶台底下摸出半截还算干燥的细柴,又从墙角抱来几根粗木柴,熟门熟路地往灶膛里塞。
火石一敲,火星溅起,细柴“噼啪”燃了起来,橘红的火光映在她脸上,平添了几分烟火气息。
林溪一边往灶膛里添柴,一边盘算着今晚要做的菜。
家里粮食不多,但还有些存货,半个南瓜、几根红薯、一小袋小米、一把野菜,还有腌了半坛子的酸菜。
她想了想,决定做南瓜小米粥、红薯玉米饼、酸菜野菜汤。
粗粮细作,也能做出好味道。
大平层的开放式厨房里,现代化电器一应俱全。
她快手切了半个南瓜,洗了小米丢进电饭煲里,启动煮粥模式;又把红薯蒸熟压成泥,混合玉米面揉成团,放进空气炸锅里“咔哒”一声开启。
至于酸菜汤,她把酸菜切丝,配上野菜丢进锅里一煮,然后拿出老坛酸菜面的调料包倒入其中,热气瞬间酸香扑鼻。
林溪心里美滋滋,但她很快冷静下来:这要是原封不动端上桌,绝对会露馅。
于是,她抱起电饭煲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