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一会儿,李爷爷就把村里种药材的都叫来了,满满一院子人。苏瑶把收购标准和价格跟大家说清楚,还把协议念了一遍。
“苏同志,你说的一级品是啥标准?”有个药农问。
“一级品就是金银花没虫眼、花瓣完整、颜色金黄;二级品就是有少量虫眼,花瓣稍微有点破,但不影响药效。”苏瑶解释,“我们把收购标准贴在药厂收购点,大家送药材时一眼能看明白,不会乱压价。”
“那要是我们采的都是一级品,你们都收吗?”另一个药农问。
“收!只要符合标准,多少都收。”苏瑶说,“以后药厂的原材料,就从你们这几个村收,保证大家的药材有地方卖,还能卖上好价钱。”
药农们听了都高兴坏了。之前被中间商压价,大家心里都憋着火,现在能直接卖给药厂还多赚钱,谁不乐意?李爷爷第一个签了协议,其他药农也跟着签,没一会儿就签了 5个村,覆盖了李家村、王家村、赵家沟这些种药材的大村。
签完协议,李爷爷非要留他们吃饭。午饭就是玉米粥配咸菜,还有几个贴饼子,苏瑶却吃得香。席间李爷爷说:“苏同志,你真是好人。之前中间商总说我们药材不好,故意压价,现在有了收购标准,我们也知道该咋采、咋选,以后肯定能采出更多一级品。”
陆宇轩在旁边接话:“李爷爷,以后我们每月都去村里看看。要是大家缺肥料、缺农具,我们还能帮着想想办法。”
李爷爷听了特感动:“真是太谢谢你们了!以后我们肯定好好种药材,不掺假、不糊弄,保证给你们最好的。”
回到药厂,苏瑶立马让小张找块木板,用红漆把收购标准写上去,贴在收购点墙上:“一级金银花:无虫眼,花瓣完整,颜色金黄,1.2元\/斤;二级金银花:少量虫眼,花瓣轻微破损,1元\/斤;板蓝根:根粗,断面白,无霉变,1.1元\/斤……”
收购点墙上还挂了公平秤,旁边放个小本子,专门记每天的收购量和价格,药农送药材时自己也能看,心里透亮。
没过几天,药农们就开始往药厂送药材。第一个来的是李爷爷,背着满满一竹篓金银花,全是一级品,金黄的花瓣在太阳下闪着光。小张按收购标准仔细检查一遍:“李爷爷,您这都是一级品,1.2元\/斤,一共 50斤,60元。”
李爷爷接过钱数了又数,脸上笑开了花:“以前卖给中间商,50斤才 60元,现在还是 50斤,能多赚 15元,够给孙子买两本作业本了。”
其他药农也陆续来送药材,收购点每天都热闹。有个药农送了 100斤一级金银花,拿到 120元,高兴地说:“苏同志,以后再也不用看中间商脸色了,这钱赚得踏实!”
陆宇轩每天都去收购点帮忙记账,把收购量、价格记在账本上,还跟药农聊收成、问困难。有次他见个药农的金银花里掺了少量叶子,小声说:“王爷爷,您这金银花里有点叶子,挑出来就是一级品,能多卖 2毛钱一斤。”
王爷爷不好意思地笑:“哎呀,年纪大了眼神不好,没挑干净。我这就回去挑,挑干净再送过来。”
陆宇轩说:“没关系,您慢慢来,我们等您。以后要是挑不动,我们还能派人去帮您。”
王爷爷听了心里暖,回去不仅挑干净金银花,还把家里其他药材也整理一遍,再也没掺过假。
随着直供模式推进,药厂原材料成本降了不少。每斤金银花省 3毛钱,每月 1000斤就省 300元,一年下来 3600元,可不是小数目。苏瑶把省下来的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