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农业3.0推广 (2/6)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有对应卡槽,无法镶嵌在板桥上,再加上西方协议不允许,电脑也就无法识别。

    反之,咱们造出可以使用‘四方体’的卡槽,再让电脑识别,那这块CPU自然可以使用。

    然而你不使用西方标准和西方协议,西方赚不到钱,他们怎么可能让西方人买你的商品?

    所以这类‘电脑’,犹如东方自主制造的飞机拿不到适航证,根本无法获得西方认可。

    从这就可以看出,科技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大上,它是垄断的产物。

    基于此,把更多芯片叠加在一起,封装成一种类似易拉罐的‘CPU’,其实也能用。

    并且采用ARM架构,再进行‘同步并行处理’的逻辑设计,这种CPU的运算速度,远超当前世界任何一款CPU。

    可能会有人说,散热问题怎么解决?

    哎,咱有石墨烯。

    把二维碳纳米材料-石墨烯,制作成导热管,然后穿插在每层芯片之间,再封装成圆柱型,构成‘散热矩阵’。

    同时,设计一种真空杯结构,并在真空中填充液氮,最后把圆柱形CPU放入‘真空杯’,一款超前的‘CPU’就形成了。

    当然,这是开挂的产物。

    ‘液氮杯’源自铁匠铺,石墨烯导管源自船坞。

    并且装机后,功耗巨大,需要重新设计载板,并使用超导体材料作为电路。

    但咱有石墨烯,可以提高电流的电压、电容,以及电子信号的传导速度。

    可能会有人说,如此麻烦,成本肯定很高,能实现商业化?

    哎,这涉及摩尔定律。

    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18个月到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

    换言之,处理器的性能大约每两年翻一倍,同时价格下降为之前的一半。

    咱不追求太高性能,采用5年前的库存芯片,比如AMD的K6-III处理器,250nm制程工艺,约1200万个晶体管,现在售价大约10美刀。

    而今年的奔腾四处理器,采用90nm制程工艺,约有5500万个晶体管。

    需要注意的是,芯片制程工艺的提升,主要影响芯片的功耗、发热量以及集成度,而非直接提升运算速度。

    或者说,制程工艺越小,相同面积内可以集成的晶体管数量越多,理论上能带来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功耗。

    再换句话说,在CPU标准内,也就是四四方方的金属片,大伙规格都一样,如果我的制程工艺越小,我就可以集成更多晶体管数量,我的CPU性能便会更好,功耗也就越低。

    但如果你不采用这个‘规格’,你确实可以做出更好性能的CPU,只是你无法应用在西方标准电脑中。

    3Dfx就是这么被微软、因特尔、英伟达,联合玩死的。

    那么,我用十个250nm制程工艺,单块拥有1200万晶体管的库存CPU,是不是可以超越采用90nm制程工艺,约有5500万个晶体管的奔腾四CPU?

    如果你解决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农业狂魔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nongyekuangmo/read/97/664.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