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钉入骨 (1/2)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连接处,成了格物院攻坚的主战场。工坊角落的木板上,密密麻麻钉着上次事故中废弃的铆钉 —— 有的断口参差不齐,有的被压得扭曲变形,断口处粗糙的晶粒像张开的伤口,如同无声的控诉,时刻提醒着工匠们:这里曾是 “白龙” 破笼而出的缺口。老周每天开工前都会站在这里,盯着这些铆钉看片刻,指尖划过断口的纹路,像是在复盘那场灾难,眼中的决心也随之更坚定一分。

    “热铆!必须热铆!冷铆的劲儿不够,上次就是栽在这上面!” 老周的声音在工坊内回荡,不容置疑。他手里拿着一枚新打造的铆钉 —— 比上次粗了三分,长度增加了一寸,用的是改良后韧性更强的熟铁,表面还经过了防锈处理。为了保证热铆的温度,工匠们特意打造了一座特制的炭火炉,炉腔呈圆柱形,能将铆钉均匀包裹,炉底装有通风口,可精准控制火势。

    清晨的炉火刚旺,负责烧铆的学徒就将数十枚新铆钉整齐码入炉中。炭火烧得通红,将铆钉烤得渐渐发亮,从暗红色到橘红色,再到耀眼的亮红色 —— 这是热铆的最佳温度(约 800℃),此时铆钉的强度最低、可塑性最强,能在锤击下充分变形。老周时不时凑到炉口,用一根细铁丝拨弄铆钉,观察颜色变化:“火候差一点都不行!太凉了砸不动,太热了容易脆!”

    当第一枚铆钉烧得赤红欲滴,如同刚从地心取出的岩浆核心时,老周一声令下:“上!” 两个经验最老到的工匠 —— 王铁匠和李师傅,立刻戴上多层浸湿的厚牛皮手套(最外层还涂了耐火泥,能承受高温),脸上罩着铁丝编织的面罩,只露出双眼。王铁匠用特制的长柄铁钳(钳口裹着铜片,防止粘连)夹住铆钉尾部,动作快如闪电,手臂稳稳地将赤红的铆钉对准法兰盘上的预留孔洞,“噗” 的一声,铆钉顺利插入,尾部还露出一寸多长的余量。

    早已等候在旁的壮汉老张,双手抡着一把特制的重锤 —— 锤头比普通锻锤重十斤,顶部呈凹陷的碗状,边缘打磨得光滑却锋利。他深吸一口气,在铆钉还泛着亮红色(温度未降太多)的一瞬间,用尽全身力气,将锤头对准铆钉尾部狠狠砸下!

    “铛 ——!!!”

    震耳欲聋的巨响在工坊内回荡,连屋顶的灰尘都簌簌落下!重锤不是简单地敲击顶部,而是利用凹陷的锤头,像揉面团般将烧软的铆钉尾部强行挤压、延展 —— 炽热的铁料在巨大的冲击力下,顺着孔洞与钢板的缝隙向外溢出,填满每一丝空隙,甚至在边缘形成薄薄的铁边,如同给连接缝镶了一道边。老张没有停手,紧接着又是第二锤、第三锤,每一次锤击都精准落在铆钉中心,力度一次比一次大,直到铆钉尾部被锻打成饱满的蘑菇状,直径比孔洞大出一倍,与钢板紧密贴合,看不到丝毫缝隙才停手。

    每一锤落下,都伴随着铆钉冷却收缩时细微却令人心安的 “滋滋” 声 —— 那是高温铁料与常温钢板接触时,快速降温收缩的声音,也是钢铁在压力下紧密结合的**。老周凑上前,用手指轻轻触摸刚冷却的铆钉头,感受着它与钢板的贴合度,又用小锤轻轻敲击,听到 “当当” 的清脆声响,才满意点头:“这才叫铆接!上次冷铆的铆钉,一受力就松,这次热铆的,能跟钢板长成一体!”

    对于更大型的锅炉与主管道法兰连接 —— 上次崩裂最严重的部位,叶梦珠主导设计了一种全新的 “筋骨”—— 凸缘加强筋板。她趴在图纸上画了三天三夜,最终确定了 “十字形肋骨” 的结构:将厚度三寸的熟铁板切割成带四个肋骨的正方形,中心留孔,刚好能套在法兰盘的螺栓上,边缘则延伸出三寸长的 “肋骨”,像给法兰盘加了一圈支撑。

    安装时,工匠们先将法兰盘的接合面打磨得光滑如镜,再在中间垫上一层浸过铜油的石棉垫片(比上次的牛皮垫片耐热性高三倍);接着将凸缘加强筋板精准卡在法兰盘外围,用粉笔在钢板上标记出螺栓孔的位置,再用钻子小心翼翼地钻孔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明末隐龙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mingmoyinlong/read/97/387.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