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只是想为您分担重担。”
高太后目光如霜,在赵煦脸上停留片刻,转身缓缓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渐渐暗沉的天色,语气中带着一丝疲惫:“煦儿,你以为亲政只是坐在龙椅上发号施令?
这朝堂之上,各方势力错综复杂,稍有差池,便是万劫不复。
你还太年轻,根本不明白其中的凶险。”
赵煦心中一急,上前两步:“皇祖母,孙儿明白亲政之路布满荆棘,但正因如此,孙儿才要在这艰难时刻历练自己。
若一直躲在皇祖母身后,孙儿又怎能成长为一位合格的君主?”
高太后猛地转身,眼中闪过一丝厉色:“够了!哀家心意已决,你休要再提亲政之事。
你且回寝宫,好好反思自己的言行!”
赵煦双拳紧握,心中的不甘如潮水般翻涌。
他望着高太后决绝的面容,知道今日再争执下去也无济于事,于是强压怒火,拱手行礼:“孙儿告退。”
转身离去时,他脚步沉重,心中却暗暗发誓,定要寻得契机,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力,改变大宋如今的困境!
赵煦脚步沉重地踏入寝宫,雕花烛台上的烛火,在穿堂风的吹拂下明灭不定,将他的身影扭曲拉长,恰似一幅困兽图。
他抬手挥退左右侍奉的太监宫女,厚重的宫门轰然闭合,隔绝了外界的喧嚣,独留一室静谧与压抑。
往昔苏允在朝的场景,如走马灯般在他脑海中一一浮现。
苏允才思敏捷,谈吐不凡,朝堂之上,诸多革新主张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赵煦与他秘密商议革新朝政、重振大宋时,苏允眼中闪烁的光芒,仿佛能驱散大宋积弱的阴霾。
可如今,苏允高举反旗,成了朝廷的心腹大患,让赵煦心中五味杂陈。
“苏夫子……”
赵煦低声呢喃,拳头不自觉地握紧,指甲深深陷入掌心。
他在殿内来回踱步,每一步都似踏在荆棘之上。
就在满心纠结之际,程颐的身影突然浮现在脑海。
程颐在朝堂上以刚正不阿闻名,曾多次在朝堂辩论中,义正言辞地指出苏允的主张会扰乱朝纲,将引发诸多弊端。
“程夫子或许是我当下能倚重之人。”
赵煦眼眸瞬间明亮,仿若黑暗中寻到了一丝曙光。
洛党在朝中盘根错节,根基深厚,程颐凭借渊博的学识和刚直的品格,在士大夫阶层威望极高。
若能将洛党重新召回朝堂,既能制衡以范纯仁、吕大防为首,势力庞大的朔党,又能借助程颐对苏允的了解,制定出克敌制胜的平叛策略!
想到此处,赵煦大步走到案前,用力拍了拍桌面,高声吩咐道:“来人,取笔墨!”
很快,笔墨纸砚整齐摆放于案头。
他深吸一口气,铺开宣纸,提笔悬腕,笔下的密信,言辞恳切,满含对程颐的敬重与期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