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逐渐汇聚成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如澎湃浪潮,正冲击着传统的政治格局。
……
韩幼安端坐书案之前,手中拿着笔,但却迟迟没有下笔,神色有些苦恼。
韩幼安来了徐州已经有七八月时间,他在徐州担任佥书判官,算是徐州三四号人物。
不过,虽然他在徐州颇受知州看重,其余州官也对他十分敬重,生活亦是过得十分滋润,但他依然是有些焦虑。
不为别的,就是因为苏学会。
说实话,徐州苏学会在他的推动之下发展已经是颇快了,但他听说周行己等人在各地的发展,相比之下,他在徐州这点成就就不算什么了。
韩幼安如何能忍。
他可是苏门六子之一,更是被人称为小苏允的青年才俊,怎么能让别的人给比下去!
不过韩幼安的确是做了一些努力,但发展依然需要遵循其基本规律,不是他想要快便能够快起来的。
忽而有脚步声从外面传来,韩幼安抬头一看,乃是苏学会中的骨干。
年轻人笑道:“静宁兄,京中来的信函。”
韩幼安精神顿时一振,赶紧接过来,上面有铁笔银钩的四字:静宁亲启。
是先生的信!
韩幼安将信函拢进袖中,与年轻人笑道:“谢谢了。”
年轻人有些依依不舍看了一下韩幼安的袖子,韩幼安笑骂道:“这是我恩师给我写的信,你不能看。”
年轻人不好意思一笑道:“不看不看,我是想着看看苏学士的笔迹,嗨,写得是真的好看啊。”
韩幼安一笑道:“我先生的字在朝廷诸公之中也是佼佼者,当然好看啊,不过这是私信,不能给你看,以后你有机会进京,跟先生求一幅字便是。”
年轻人这才喜滋滋而去。
韩幼安赶紧坐回书案之后,打开苏允的信。
信笺以梅纹暗印为底,墨色遒劲处隐现师门训诫。
【幼安吾徒如晤:见字如面。
汴京寒梅初绽之时,为师常忆起昔年与尔等踏雪论道之景。
今闻汝于徐州主理会务,行事渐有章法,心下甚慰。
然有三冬之思、百年之虑,不可不细细嘱托:
梅林书院当为百年计,营建之法可参洛阳梅林书院依山势布景之妙,前庭广植梅林,使“疏影横斜“成士子精神图腾。
资金筹措可与蔡凤回商榷“文产共营“模式,许其书院外围商铺经营权,仿颖江书院协作例。
另特附《治水疏》抄本,可邀沛县通判宋荦之流讲解“筑堤安民“实务,将苏学“以民为本“理念化入河工案例。
治学当如盐融水,切记汝师兄阿回“名利驱人“之术,民生策论须裹糖衣:
如借“童蒙教化“议户籍改良,假“商税稽核“论赋税公平。
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