惇的缘故,若是能够推动苏允成为御史,自然是好事一件,但目前来说王珪与张璪势必不能支持,起居郎亦是如此,既然如此,也不必强求。
所以蔡确笑道:“臣没有意见。”
王珪只要苏允不当御史不当起居郎,国子监丞这个职位倒是无所谓,闻言亦是点头道:“臣亦是没有意见。”
赵顼点头道:“蔡舍人,那回去草拟任命书就拜托你了。”
蔡京点头道:“是。”
赵顼今日看到了生机勃勃的地洞子,拔擢苏允的事情又定了下来,顿时胸怀舒畅,笑道:“好啊,好啊,有这地洞子的收入,今年朝廷可以过个肥年了。”
蔡确捧场笑道:“今日算是双喜临门,朝廷既得财又得才,有几百万贯收入,又有苏通判这样的经义大家主管国子监,以后国朝人才辈出矣。”
赵顼开怀大笑。
有赵顼主持,又有三省主官、中书舍人一起决策,不过几天,苏允的任命书便下来了,现在苏允的官职连升三级,从宣德郎升为承议郎,差遣则是国子监丞兼开封府通判。这个升官速度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消息传入开封府衙,府衙内部顿时有些轰动。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苏允从宣义郎一跃成为承议郎,一下子上升了四级,若是换作元丰改制之前,这算是直接升了九阶!
如果还不明白有多震撼,那就拿入仕将近二十五年的苏辙来作对比,现在的苏辙也不过是朝散郎,比苏允只高了两级。
嘿嘿,这会儿苏仙又是什么级别,黄州副团练使,换算做元丰改制后的寄禄官阶,便是……承务郎以下,连京官都不算了。
惨呐。
这样怪不得苏轼心灰意冷,毕竟之前的苏轼可是已经是殿中丞(从五品上),且直史馆,直史馆是馆职。
这算是一撸到底了。
不过跟这时候的苏轼比没有什么意思,跟苏辙相比算是比较有代表性一些。
开封府官吏看到了一颗冉冉升起的官场明星,于是除了开封知府外,其余官吏只要是够得上苏允,或者说跟苏允有些往来的,要么请苏允赴宴,要么给苏允送礼。
有些可以退,但有些是推不了的,苏允颇是喝了几顿酒。
几日之后,苏允稍微安排了一下府衙这边的事情,便前去国子监那边入职了。
这一次是跟着吏部的人一起去的。
元丰改制前,这些权力归审官西院与审官东院,改制之后,铨注之法全归吏部,撤销审官东院而改为吏部尚书左选、主管寄禄官在京朝官和职任非中书除授的文臣。
又撤销流内铨而改为吏部侍郎左选,主管从初任到选人的文臣。
撤销审官西院而改为吏部尚书右选,主管升朝官以上和职任非枢密院除授的武臣。
撤销三班院而改为吏部侍郎右选,主管副尉以上到从义郎的武臣。
所以这会儿领着苏允去就职的乃是吏部的官员,原本像苏允这样的小官,其实派一个吏员带着去就行了,但苏允的身份不一般。
吏部的官员每日都在研究人,对各种官员之间的关系更是了如指掌,自然知道苏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