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官家赐宅!(5.2k,今天回来得晚,就一章哈) (2/6)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你对书的理解,跟你单纯看书时候的深入程度是不一样的。

    大约可以这么做一个比喻。

    你单纯看书,就像是去一个景点旅游,你怀着轻松的形态,走马观一般看了一遍。

    但你为了写书而读书,你就是身兼建设一个景点任务的牛马,要去另一个景点去取经,这会儿你看到的是:

    这个景点各个区域为什么这么安排,这个区域为什么会造这些亭子,那个区域为什么要造桥,各个区域的草树木该当如何安排,如何让游客把脚步停下来,如何在这个景点促进游客消费……

    如此一来,你获取的信息量与单纯读书是不同级别的。

    所以,在经义上,苏允认为不可能有考生能够胜过他。

    至于策论这一块,呵呵,在补足了经义这一块的短板之后,他的眼界见识的优势便是降维打击了。

    多出来的一千年的知识以及眼界,不是土著人所能够比拟的。

    所以,看似他为了修书而浪费了五个月的时间,但实际上,他在这个过程之中,学得的知识远比单纯做试卷要多得多!

    果然,苏允再次做了几套题之后,他更有信心了:什么会元状元的可能需要一些运气,但上榜应该问题不大!

    二月中旬,汴京下了一场春雨,随之而来的,便是春闱了。

    天气虽然有些许回暖,但依然颇冷,苏允背着被子、炭炉手炉以及考箱进了考场。

    春闱的检查比解试还要严格得多,连苏允的被子都被拆开检查,进了考场之后,还得细细装好里面的蚕丝,这张蚕丝被,价格可是不菲,被拆得乱七八糟的。

    进了贡院,先铺好被子,又赶紧烧起了炉子,接了水烧起来,灌满手炉,这才算是暖和了一些。

    这狗日的天日,也不知道怎么那么冷。

    宋朝的冷虽然没有明朝时候那么出名,但亦有史书记载,宋朝因为冬季寒冷,曾导致冬季大批北方居民迁往南方避寒,到了春秋再迁回去。

    而且在北宋时期,因为天气“苦寒”,真宗下令“诸路休役兵”。

    甚至宋朝将送炭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加入到法典之中。跟发工资一样,根据官职、人数等,每月领取一定数量的炭。

    从宋太宗开始,派遣“中使”再赐京城“孤老贫穷人千钱米炭”。就是说,不仅有俸禄的人可以领到炭,普通百姓也可以领到。

    为此,宋廷常将官府的柴炭减价出卖,以惠贫民,“遇炭贵减价货之,即京师炭价常贱矣”。

    而“雪中送炭”也成为宋人对朋友过冬最好的馈赠。

    其实苏允身为练武之人,对于寒冷的抵御比普通人要好一些,但奈何这天就是太冷。

    苏允看到其他学子,在检查时候脱下外套,那是真冷得面无人色,一个个唇青面白,跟死人一般。

    苏允看那些体弱的,估计他们在这里苦熬三天之后,恐怕回去得生一场病。

    其实别说他们了,就是苏允,三天考试下来,他都觉得浑身上下都冻透了。

    虽说他有蚕丝被、有炭炉、有手炉,还有皇家针工局给他制作的高档衣服,他身体亦是强壮,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meishansushi0suyunzuixian/read/97/459.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