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即理”,什么又叫“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发”,什么又叫“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由道问学,格物才能致知,不穷物理,一无所知,如那村夫愚妇,又知道什么道理?
便比如一村夫之心,他的心便是宇宙么,万事万物皆由他的心而生发么?
又有,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发,那世间每日皆有人生有人死,然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一个人的心,又如何能够影响万物?”
邵伯温经义水平在众多学生之中是最为出众的,毕竟他父亲是理学大家邵雍,他一听吕大临的一连串质疑,便理解了吕大临的意思,他赶紧提笔写下:
【苏氏认为,“心先于理”,认为心的良知即万物对理的判定,心的状态决定了对事物的认知和行为,强调“心即理”。
吕先生则认为“性即理”,天理是万物本原,必须通过格物致知来穷尽一切知识,达到对理的理解。】
又听得吕大临语气愠怒,道:““不行不足谓之知”“知行合一”……物格而后知致,不知如何能行,不知而行,只能是失败一途而已,真是误人子弟!”
邵伯温赶紧提笔写下:
【苏氏曰,不行不足谓之知,知行合一。苏氏认为知识与行动不可分割,真正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强调“知行合一”。
吕先生则坚持“知先行后”,认为知识在行动之前,必须先有理论知识的积累,才能够去行动。】
又听吕大临道:“致良知,这里之致,乃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之意。“
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便如老夫所说,先后次序一变,大意便有了天翻地覆之变。
且先不管他这个,这不过是末节,而根本在于,他以人心代天理,那真是没有天理了,光是这点,便足以证明他之学说,全是歪理邪道矣!……”
邵伯温赶紧提笔记下:
【苏氏认为,内心的良知是人内心的道德标准和判断对错的依据,强调“致良知”。
吕先生则认为天理是作为一种客观的精神存在,天理才是道德之根本……】
这一日,吕大临一边看一边发出各种评论,邵伯温将其一一记载了下来,并且在随后将其整理了出来。
其余太学生纷纷来借阅抄写,而这本原本没有名字的书,在传播之中渐渐有了一个名字,叫《太学吕先生批苏氏录》。
这本书一经面世便十分受欢迎,先是在太学生里引起了轰动,随后又经太学生传入民间,之后几乎所有读书人书案上亦是多了一本。
倒不是说民众都爱从众,当然这也是个正确的论断,但这本书能够流传出去,是其内容的确是精彩。
苏允的章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每一句都让人耳目一新。
而吕大临的品论皆是以理学角度来评,这时之理学,还不是后世之理学,其传学范围还没有那么广,这些言论听起来亦是新颖。
当然,邵伯温的功劳也不小,若无他的文笔与总结能力,自不能让这论述变得如此精彩。
这本书的流行,虽然吕大临将苏允的言论批得一无是处,但却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