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心学。
理学已经有周敦颐、张载、以及二程在前,他就算是搞出来什么理学集大成,大约也起不到特别大的震动。
而且,苏允有些怀疑,此次传播谣言的,可能有理学门人的身影在后面。
苏允写出《孟子集注》,并非以朱熹的理学理论为根基,而是以唯物辩证主义为理论根基。
而理学的根基便在于道德神学,这是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而苏允的唯物辩证主义很明显撅了他们的根基。
虽然苏允在孟子集注里面刻意隐去了这一方面的阐述,但在经义大家眼里,却是秃子头上上的虱子一般显眼。
所以,最为忌惮《孟子集注》的可能不是王珪、何正臣,而是二程以及他的弟子们。
苏允摇了摇头,学术之争的残酷,可能还甚于党派之争。
他倒是不想与二程起冲突,已经是引而不讲,就是不想起冲突之意,但现在对方明显冲着他来了。
既然如此,那就战吧!
如今理学的发展还不到最为巅峰的时候,不知道遇到巅峰心学,你们扛不扛得住。
而且,我也不欺负你们哦,我就往里面加点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补足阳明心学的些微短板,嘿嘿。
有人说,心学是唯心主义,跟你的唯物辩证主义就是相悖的,你怎么往里加,那不就是自相矛盾了么?
苏允其实已经有了些头绪了。
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
苏允打算将心即理与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结合。
而知行合一则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基础相结合。
至于致良知则是是指人的道德良知,王阳明认为人的道德良知是天生的,是人性的表现。
这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都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辩证唯物主义中,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实践活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而在阳明心学中,“致良知“也强调了人的道德良知对于行为的决定性作用。
诸如此类。
如此一来,心学的精华被保留了下来,但其个人主观臆断以及局限性却被弥补,足以让心学成为一门难以被寻到缺陷的学说!
推演至此,苏允有些庆幸《孟子集注》没有按照朱熹的理学理论去写。
若是那样的话,这会儿又改为唯物辩证主义心学,那种理论相悖的大转向,可能会被认为是学术不端的小人了吧?
不过那样可能不会被理学攻击,甚至可能会被吸收进理学之中,成为理学之中的中流砥柱。
但苏允并不后悔,因为苏轼苏辙的蜀学到时候与洛学的冲突是十分激烈的,作为眉山苏氏子弟,苏允又如何会站在苏轼苏辙的对立面?
苏允摇头笑了笑,自己是蜀人,自己的学说自然属于蜀党,看来这一世的蜀洛朔之争会比原来的还要激烈上三分啊!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