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崇文悟道!(4.1k哈!) (2/5)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章句》以及《中庸章句》;

    而论语将会汇集众家注释,精择慎取,按以己见,著成《论语集注》。

    《孟子集注》是已经完成了,只需要稍微修改即可。

    苏允将采用“章句”和“集注”两种方式有机融合“四书”,将四者上下连贯为一体,生成《四书章句集注》。

    这是一种比较取巧的方式,或者说,这是一种极为天才的进行重新创作的方式,才能够让风马牛不相及的四书融会贯通,汇聚成为一书。

    其实赵顼、潘景行认为此事极难,近乎不可能完成的想法,是基于以前的修书注疏的经验。

    而苏允采取的这种章句与集注的方式进行融合的方式后,其实剩下的就是普通的注疏阐述的功夫了。

    而且,其实卷帙最多的孟子集注已经是完成了。

    四书集注之中,大学章句只有一卷,中庸章句亦只是一卷,论语集注比较多,有十卷之多。

    至于孟子集注,足足有十四卷!

    所以,从某些程度上来说,他现在的工作量就相当于写一本孟子集注。

    不过,真实的工作量肯定是远超孟子集注的,因为要做到四书条理贯通,无所不备,且前后贯通,所需要的努力是极大的。

    然而,前面所述,并非真正的困难所在。

    真正的困难在于,朱熹作四书章句集注,之所以可以将四书融会贯通在一起,一是采用章句与集注的方式,这是新的创举。

    真正将其融为一炉的,其实是朱熹的理学理论提供的基础。

    朱熹以“理”为中心,展现了“理”与儒家经典中的范畴体系的联系,并以此界定了这个范畴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如天、人、性、道、心等。

    从而实现了“天人合一”、“心理合一”、“心性合一”。

    朱熹指出:“自古圣贤相传,只是理会一个心,心只是一个性,性只是有个仁义礼智。”

    此三种合一说,才为朱熹贯通“四书”,奠定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

    这是理论上的创新,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融会贯通。

    但苏允对于采取程朱理学是心有顾虑的。

    不仅仅是因为苏轼苏辙的蜀学的影响,跟这关系不太大。

    另外,苏允并不敌视程朱理学,程朱理学自有他的先进性。

    明清的僵化是统治者的缘故,与学说本身没有太大的干系。

    苏允考虑的是什么,是学说与社会当今思想潮流的适应性。

    当今的现实状况是什么,是唐儒重新激活儒学至今,已经过去数百年,儒学与北宋这个国家一样,渐渐已经陷入僵化之中,学术气氛沉闷的时代。

    所以,现在需要的不是理学的保守,而是需要一个更有活力理论来激活。

    朱熹的理学之所以在南宋被捧为官学,一统江湖,是因为南宋迁至临安后,经过发展,经济快速发展,从上到下被眼前的繁华所惑,陷入穷奢极欲之中。

    而朱熹提出的“存天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meishansushi0suyunzuixian/read/97/459.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