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东西都是百废待兴,不像是西方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商业片和文艺片的区分在华夏一直是一个模糊地带。
业内人都不一定能分清楚,更别说观众了。
所以大多数导演都是一手商业大片招商引资坑资方画大饼,另一手票房扑街后以艺术之名堵住观众舆论和资方的嘴。
最后观众花钱,投资方赔钱,制片方赚的盆满钵满,转头还得跟制片方继续合作,毕竟大家还是觉得电影能赚钱,但国内靠谱的导演就那么几个。
从大多数电影宣传的手法就能看得出来,开拍前宣传对标吼莱坞商业级,上映后宣传对标欧洲三大文艺级,最后宣传对标国内电影节级。
一部电影,导演拍的不明不白,观众看的不明不白,最后导演得奖不明不白,亿万投资和票房不明不白,然后等待下次轮回。
其实电影行业,真的算是最早的流量变现赛道了,只不过捧的不是明星不是网红,是导演。
这个不清不楚的界限问题,其实业内但凡有点儿脑子的人,都能看出有问题,但大家都是既得利益者,难得糊涂。
汪晶的言论,只是提前掀开了遮羞布。
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
这是许多冯小炮这类导演希望看到的,因为他们需要更多的投资方意识到,商业片导演才是能帮他们赚钱的。
从业内资源分配角度来看,有很大一批人,是乐于见到观众开始分流的。
比如投资方,他们真不在意艺术不艺术,能赚钱才是真的。
当然,煤老板们除外,煤老板是懂艺术的。
受到前年金融危机和去年煤矿问题的影响,国内出现了大量热钱不知道往哪里流动,于是今年华夏即将发布促进促进华夏文化产业汇报,等相关风向信号。
到底是先有靶,还是箭已经无从考证,但文化产业确实形成了口风,以至于去年开始关于文化类的公司注册量激增,还促生了乐氏娱乐和巨利影业这样的集合体。
而这背后,主要离不开晋商的影子。
他们在汪晶的话题里,看到了更多不一样的东西,然后决定,添一把火,看看效果。
多方谋算,一触即发。
但所有人都把目光不约而同的放在了始作俑者,看片儿网身上。
作为明面上的CEO,任全再次深刻感受到了什么叫做,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华艺老王的电话可以不接,陈大导夫人的电话可以不接,乐氏贾会计的电话也可以不接,但是座山雕的电话,他是真的不能不接。
“哟,三爷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了?”任全装傻充愣道。
“你在搞什么呢?”韩三评的语气有些不好。
“您是说啥?我最近就帮着胡导跑宣传呢啊。”任全继续装傻。
“看片儿网是干什么的?”韩三评冷哼一声。
“哦,我跟朋友弄的线上票务网站。”任全恍然大悟。
“汪晶的事情跟你有没有关系?”韩三评问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