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阿隆索、维特尔、韦伯、罗斯伯格、汉密尔顿,这几个人里面没有一个是软柿子,其中四个还是历史上的世界冠军车手。
哪怕就是最弱的韦伯,依托红牛赛车的超强性能,以及跟维特尔两人互相配合,依然能轻松跟上头部集团的步伐。
短短六圈,就跟陈向北拉开了3.7秒的车距!
别看只有几秒钟转瞬之间,实则已经拉开到快要看不到车尾灯的程度。
“泽野,我轮胎寿命还剩多少?”
陈向北开口询问一句。
“理论寿命百分之六十一。”
“向北君,你打算推进吗?”
泽野弘树随即反问了一句,身为比赛工程师搭档这么久,他猜测到了陈向北的意图。
“嗯,我要追上汉密尔顿。”
“理论寿命就不等同于实际抓地力,低于百分之五十就过了峰值,距离进站还剩下九圈,轮胎损耗太严重会掉速很厉害。”
泽野弘树提醒了一句,比赛刚开始的重油阶段,全速推进带来的轮胎磨损速度,要远远高于后期的轻油阶段。
这也就是为什么,简森·巴顿会被汉密尔顿超车,并且拉开很长一段车距。
除了受到巴里切罗进攻的影响,便是他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保胎驾驶,早早进入到巡航状态。
哪怕陈向北超车,简森·巴顿都没有做出太过于强势的防守动作。用中国人比较熟悉的话语来形容,那就是他准备打“持久战”。
很多车迷这时候可能就会冒出来一个疑惑,那就是头部集团拉开这么远,他们就不考虑重油阶段的轮胎损耗吗?
事实上这就牵扯F1复杂的空气效率问题。
头车前面没有赛车,意味着它能吸收到最为新鲜的冷空气,以及没有任何乱流的影响。
包括F1在内的任何车辆动力单元,只要不是那种极端寒冷的情况下,都拥有不怕冷只怕热的特性。
冷空气能提升发动机效率,没有乱流能避免对空气套件的影响,两者结合下来头车天然也快上一截!
后世许多F1直播赛事,经常能看到维斯塔潘一个人在前面遥遥领先巡游的画面,一方面是红牛赛车性能跟车技领先,另外一方面就是头车优势。
并且很多时候如果一名车手,陷入到车阵里面无法自拔,那么车队也会下达指令提前进站换胎,脱离车阵里面的“热尾气”以及乱流,落在后面跑出更快的单圈速度。
当对手陷在车阵里面跑十几二十圈再去进站换胎,出站之后就会发现自己莫名其妙落在了后面,胜负点就在于冷空气带来的单圈零点几秒的速度领先。
这种提前进站脱离车阵的方法,也是undercut(战术超车)的一种。
可能这时候还有人会问,既然明知道陷入车阵会慢,为什么不都选择提前进站换胎呢?
答案就在于快慢是相对的,车阵同样有利有弊!
车阵吃尾气有乱流,也有前车破开空气带来的尾流,只要操作得当就能降低空气阻力巡航保胎。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