攥上点成用的人,在关键的时候,出兵给他敲敲边鼓。陆訚必定记挂你的情分,到分功时候,拿下一个右都御史不难。”
王敞这会儿终于明白了,裴元说的送自己一个右都御史是怎么回事。
原来还有这般谋划。
只要拿了右都御史,将来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出任总督、巡抚了,那可是货真价实的土皇帝。
事关自己的前程,王敞立刻表态,“我一定让各个卫所凑出一支精锐来,随时在扬州待命。没有千户的准信,这支兵谁都调不走。”
裴元满意之余,也大为惋惜。
可惜,王敞本人的底子太差了。
他是成化十七年的会试第三,身为统考全国第三,原本该是板上钉钉的内阁种子。
可惜殿试的时候,王敞遭遇了不可思议之大崩盘。
直接从统考全国第三,变成了二甲倒数第三,全国第九十六,甚至险些直接掉为第三等的同进士出身。
若是从阴谋论出发,那就是王敞上边没人。
若是以尊重结果为前提,那就是王敞是个作八股的憨憨,在策论一道上实在不值一提。
王敞的这种际遇,不能说从天上到地下吧,反正是够苦逼了。
很多年后,王敞才苦尽甘来,勉强熬上了正二品南京兵部尚书。
结果,刚想要叉会儿腰,在南京吏部低调做人的吏部右侍郎,不声不响的压了王敞一头,成了南京吏部尚书。
这个人选,勾起了王敞陈年的回忆,引起了他极度的心理不适。
无他,此君便是成化十七年的榜眼黄珣,余姚人。
如果不是造化弄人,王敞本该以探花郎的身份,站在黄珣的身后,和这位老哥哥同登一甲。
然而……
所以,虽然大家是同年,表面上也很亲近,但是王敞还是难受很长一段时间。
终于有一天,他忽然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黄珣被罢官了。
今天就滚蛋!
坏消息是朝廷直接空降了一个南京吏部尚书。
至于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为什么是坏消息呢。
无他,新任的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便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也是余、姚、人。
和这两位同年相比。
王敞虽然看上去并不逊色。
但是别人只是路过歇歇脚,他的仕途已经断了。
王敞想要再进一步,唯一的希望就是死后追封一级,混个从一品。
不但王敞为此蛋疼,裴元对此也挺纠结的。
不然的话,若能把这货捧进内阁里,不比“飘零半生”更强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