垒封锁线,开始准备进攻广昌。
在闽西北方向,1934年2月24日~3月下旬,红7军团等部先后在沙县、将乐、泰宁、归化(今明溪)等地区与国民党东路军展开激战,失利后被迫向西退守建宁、宁化一线。国民党军东路军亦筑碉步步进逼,向建宁推进,并与国民党北路军第3路军在闽赣边界的德胜关会师。各路“围剿”军的合围紧逼,迫使中央红军主力在广昌、建宁等地与之决战。
4月上旬,国民党军北路军和东路军进到南丰县的康都、西城桥至泰宁一线,并集中11个师分两个纵队沿盱江两岸向广昌进攻。
中央苏区军事领导人博古李德在红军连续作战、十分疲劳、减员很大的情况下,仍以红1、红3、红9军团及红5军团第13、第23师共9个师的兵力,采取集中对集中、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的“正规战”,以求阻止国民党军进占广昌。
1934年4月10日开始,国民党军7个师又1个炮兵旅,在大批飞机的配合下,向广昌交替攻击。红军辗转苦战,难于应付。
4月14日,甘竹失守。
4月19日,大罗山、延福嶂阵地丢失,红军反击未能奏效。至下旬,红军被逼至广昌城下。
4月27日,国民党军向广昌城发起总攻,红军拼力抵抗,并组织反击,但未能阻止国民党军的连续攻击。
1934年4月28日,红军退出广昌。
4月下旬至5月中旬,国民党军东路军加紧进逼建宁,相继占领太阳嶂、将军殿、弋口、挽舟岭、江家店。
4月16日,国民党东路军在北路军和空军配合下攻占建宁。国民党南路军于5月上旬占领筠门岭要塞。
1934年6~7月间,红军在古龙冈以北地区进行了反击作战,均未能阻止国民党军的进攻。苏区范围逐渐缩小。
蒋介石为了加紧对中央苏区中心地区的“围剿”,重新调整部署,于1934年7月上旬开始全面进攻。此时,中央苏区军委以红7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从江西省瑞金出发,经福建省向闽浙皖赣边挺进。但此举亦未能牵动国民党“围剿”军回援和减轻对中央苏区的压力。
这时,中央苏区的人力、物力都很匮乏,红军已失去了在内线打破国民党军“围剿”的可能。在此情况下,中央的博古李德又采取了6路分兵、全线抵御的方针,将红军主力分别配置在兴国、古龙冈、头陂、驿前、连城、筠门岭等地区,继续同国民党军拼消耗。
1934年8月5日,国民党北路军9个师在空军、炮兵的支援下,向驿前以北地区发起攻击。红3军团和红5军团第34师奉命在高虎脑、万年亭到驿前约15千米纵深内,实施阵地防御。
8月底,红军主力击退国民党军多次集团冲击,使其第89师丧失了战斗力。但红军也伤亡严重,不得不放弃驿前以北的全部阵地。
1934年8月底9月初,红1、红9军团等部虽在温坊地区伏击、袭击离开堡垒之国民党军,歼灭东路军1个多旅,却未能改变红军的被动局面。下旬,中央苏区仅存瑞金、会昌、雩都、兴国、宁都、石城、宁化、长汀等县的狭小地区。
9月21日,中央苏区军委决定组建红8军团。
1934 年10月上旬,国民党北路军和东路军加紧对兴国、古龙冈、石城、长汀的进攻,国民党南路军由筠门岭向会昌推进,企图迅速占领上述各地,进而占领宁都、雩都、瑞金,以实现完全围歼红军的目的。这时,中央苏区主要领导人决定退出中央苏区。
1934年10月7日,中央苏区军委下令地方部队接替各线防御任务,主力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