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2举荐将才 (4/5)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工作的成绩。

    至于黄河没有发大水,这重要吗?

    他们看的只是成绩,漕粮安全运抵通州码头,送入京通仓,就是工作成绩卓越的表现。

    “王尚书劳苦功高,不容易,这几年,哪年漕粮不是完不成额定运量,还需要调集河工抢运。”

    魏广德知道今年漕粮的运输,主要得益于黄河安宁,不过他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提到。

    外面已经有流言,把黄河这几年屡发大水归罪于隆庆皇帝身上,认为是他无道导致的上天降罪。

    虽然是无稽之谈,但朱翊钧看似运气是不错,甫一登基黄河就风平浪静,不复之前两年的暴躁,不断决堤阻塞航道。

    北京是辽的陪都,金、元、明、清的帝都,尽管改朝换代的战乱使农业生产受到破坏,即便由于辽金时期农耕技术的改进,元代抽调一部分屯军从事垦殖和兴修水利引水种稻,以及明洪武年间四次大规模移民,加上军士屯田,京郊大批村落形成,但粮食产量依旧远不能满足生活需要。

    作为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城市功能逐渐完备,粮食供应也成为维护封建政权的首要问题。

    金代于贞元元年迁都后,中都人口增至八十万余人,对漕粮的依赖日重。

    金世宗大定十二年新开运河,章宗泰和五年疏浚通州潞水槽渠,可使运粮船直抵中都,每年漕粮运量从十万石增至百万石。

    元代郭守敬在原有运河的基础上沟通南北水系,直抵大都城。

    至元三十年,大都到杭州的大运河全线贯通,使江南、黄淮等地的粮食源源不断输入大都,每年漕粮在百万石至三百万石,供大都百万军民食用。

    大都设京畿都漕运使、通惠河运粮千户所等机构,将积水潭辟为水陆码头,运粮船直抵此处,一时舳舻蔽水,船货云集。

    元世祖忽必烈当政时,开辟海运渠道,后逐年增加海运量,到元朝中叶以后,海运几乎取代了内河水运。

    到了明朝,因为重漕运轻海运的缘故,为了满足京城八、九十万百姓生计,每年需要运输大批漕粮抵京。

    不过在此以前,漕粮数量每年都变化不定。

    永乐十八年仅为六十万石,宣德六年则高达六百七十万石,上下波动幅度达到六百余万石。

    不过从宣德十年至天顺七年这期间,每年漕粮运输数量开始趋于稳定,大致在四百万石左右,上下波动幅度不过五十万石。

    于是到了成化七年,“定攒运粮每岁四百万石”成为制度,至此后每年经由大运河运输的漕粮数量都为四百万石。

    像张居正经历过隆庆那些年,内阁天天为漕粮烦恼的日子,甫一放下漕粮这个大包袱,还真有点不习惯。

    “今年西南也安稳,没看到有地方不稳的奏疏递上来。”

    吕调阳也欣喜的接话道。

    其实朝廷的大事儿,无非就是两条,一是兵事,二就是财政。

    至于其他,倒不是多大的事儿了,大多地方上就能解决好。

    “说起兵事,我倒是有个想法,说出来和二公商议下。”

    张居正闻言忽然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隆万盛世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longwanshengshi/read/97/1518.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