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4隆庆元年.九月.乱象 (2/5)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对王希烈等考官口无遮拦的辱骂。

    这件事,本质上其实是隆庆皇帝打破旧规,没有给予国子监考生录取优待而引发。

    不过对这些人来说,他们只能把怨气发泄到考官们身上,以此发泄落榜后的戾气。

    此事当日在南京城影响极大,即便有巡城御史等干预,监生们依旧聚团鼓噪多时方歇。

    这么大的事儿,南京那边自然是上报到京城,看皇帝的意思。

    其实,隆庆皇帝下旨,本意也是为了给朝廷录取优质人才才做出的这项决定。

    朝廷并没有因此就减少南直隶生员总数,南直隶录取举人人数依旧是大明朝各省之冠。

    但是对于那些落榜监生来说,他们的优待没有了,火气自然要找地方发泄。

    要是事先知道没有这项优待政策,他们才不会千里迢迢到南京国子监读书。

    京城居大不易,南京城也是居大不易。

    礼部商议半晌也没个好办法,礼部这边可以压下公文,可通政司那边是会直接送到内阁去的。

    高仪带着两位侍郎去了内阁,此时内阁阁臣也在徐阶值房正在商量此事。

    “抓人吧,鼓噪之人必须严惩,否则朝廷脸面何在?”

    明朝对读书人优待,可也限制颇多,特别是生员干政。

    后世传颂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话,要是放在明初和中期,那就是治罪的理由,也就是皇朝末期才没有人去管,甚至还被四处流传。

    对于没有入仕的读书人,朝廷给你优待是为了让你安心读书,可不是让你仗着有点学识出来骂人的。

    因为读书人动律法,也会思考,他们往往能够看穿时弊。

    四年后,也就是隆庆五年的时候,刘元卿参加会试所写的策论,就因“对策极陈时弊,主者不敢录”。

    由此可见,大明朝对待读书人,其实防备之心也是不小。

    礼部诸人到的时候,内阁意见已经接近统一,那就是处罚带头闹事者。

    “公文里提到魏国公在事发后并没有派兵维持秩序,任由监生闹事儿不管”

    “弹劾,治罪。”

    徐阶这次很干脆的插话道。

    魏国公徐鹏举,魏广德的老丈人,借这个机会敲打一下也是好的。

    虽然徐阶知道,以此事告徐鹏举,人家最多被申敕,再有就是罚俸了事,其他责罚肯定不会有,但是徐阶还是要这么办。

    下面的陈以勤闻言嘴角扯了扯,也没说话。

    徐阶是拿魏广德没什么办法,只好在其他地方想办法整治了。

    魏国公的俸禄,那才几个钱。

    陈以勤也没有出面帮魏国公府说话,实在没必要浪费口水。

    很快,由张居正草拟票拟出炉,“两京法司逮治其为首沈应元等数人如例发遣,祭酒吕调阳莅任未几且勿论,守备魏国公徐鹏举以闻变唑视,夺禄米,司业金达以钤束不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隆万盛世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longwanshengshi/read/97/1518.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