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月港 (3/4)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个思路打底,魏广德当然就不担心了。

    而之后,涂泽民又详细分析了福建的情况,大量引用原福建巡抚谭纶的看法,“闽人滨海而居者……大抵非为生于海则不得食”,如果“一切禁罢……衣食何所从出……何不相率而引为盗也”。

    看来这个涂泽民不是个迂腐之人,懂的变通的道理。

    实际上能在朝中为官的人,大抵都明白变通,只是许多人把心思放到别处,比如如何明目张胆的捞银子,而少有把心用到处理政务上。

    面对大明各地发生的各种情况,大多都是选择翻找前例进行处理,以为自己这么做就是四平八稳,不会出差错。

    殊不知时代在变化,适合以往的政策在当今未必奏效,或者效果会大幅减小,直到将来会彻底失效。

    不过魏广德最关心大事,还是自己上次提到的在福建择一良港尝试开海贸的建议,只是涂泽民信里的答复却让魏广德看的直皱眉。

    涂泽民不反对择一港口进行尝试,但不认为开发试点就应该选择良港,几乎直接否掉了魏广德想在泉州开海的想法。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或集团想要发展,就不能闭门造车。

    与外界接触,同他人交流技术心得,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也同样是一个国家能始终强盛的必要因素。

    实际上,古代多数王朝,都懂得与外邦进行往来。

    西汉时期形成的丝绸之路、盛唐幻世下的多国遣唐使、宋朝设立市舶司来发展海外贸易、以及明王朝的郑和下西洋,都一次又一次论证了这个道理。

    据《淮南子》记载,秦皇嬴政统一天下后,便多次派人进军岭南之地,因为当地的“犀角、角齿、翡翠、珠现”,都是他所需要的。

    据《后汉书》记载:“旧交趾土多珍产,明现、翠羽、犀象、琦帽、异香、美木之属,无不自出。前后刺史,率多无清行,上承权贵,下积私赔,财计盈给,辄复求见迁代。”

    不难发现,造成海外贸易兴盛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海外进口的独有货物,成功受到了豪门世家的青睐。

    正是因为他们的追逐,才导致这些“舶来品“成为了贵族阶层象征身份的稀罕物儿。

    到了三国时代,中国的航海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虽说黄河流域依旧十分重要,也依然是全国的忠心,但长江的战略地位,变得更加重要了。

    孙权制定了“据长江保江东”的战略,不惜血本,大力发展东吴的造船业。

    东吴强大的造船技术,也被孙权运用在了航海业之上。

    在收复交州以后,孙权多次派人南下,其船队规模甚至高达上万余人,形式和郑和船队类似,都具有国家属性。

    而关于台湾的记载,其实最早就出现在东吴的书籍当中。

    东吴的航海业十分兴盛,曾经抵达过罗马、日本、越南、朝鲜、柬埔寨等地,并与这些地区展开了贸易往来,江浙一带产出的丝织品、陶瓷等物品,更是畅销海外,一度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到了唐代,以民间商贩为主的海上贸易逐渐兴盛起来,取代原来的国家主导海贸的形式。

    商人获取利润,其缴纳的赋税也随之增加。

    为此,唐代朝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隆万盛世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longwanshengshi/read/97/1518.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