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便举起了大刀,冲向前方的堑壕口。每一步,他都走得异常沉重,但每一步也都充满了决心。他身边的士兵跟随着他一起冲锋,士兵们的脚步虽重,却没有人退缩,哪怕前方是绝境,他们也不曾停下。
就在突破口渐渐打开的瞬间,守城的弓箭手们终于发动了猛烈的反击。数十支弓箭如雨点般飞射而来,划破空气,带着死神的气息扑向黄巾军的队伍。李重毫不犹豫地迎向箭雨,他的身形一闪,忽然弯腰躲避,却没有躲过其中一支射向他的致命箭矢。那支箭如同疾风般射中他的胸口,箭头瞬间穿透了他的盔甲,鲜血从伤口喷薄而出,染红了他胸前的盔甲。
李重身子一顿,剧烈的痛楚几乎让他摔倒在地。他低头看了看那已经深深嵌入铁甲中的箭矢,鲜血不断涌出,迅速染红了他的整个胸口。那一刻,周围的战士们纷纷停下脚步,齐齐望向他。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几乎能听到每个士兵心脏跳动的声音。
“屯长……”一名年轻的士兵踉跄着跑到李重面前,眼中充满了焦虑与痛苦。那士兵的脸上满是泥土和汗水,眼角有着未干的泪痕,显然是刚刚失去了一位战友。他用力拉住李重的手臂,试图让他站稳,但李重的身体越来越沉重,鲜血已经从他胸口的伤口流得无法控制。
李重用力一甩,想要摆脱那年轻士兵的扶持,紧咬着牙齿低声道:“前……前进!不要停下,宛城就在前面!”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但带着一丝嘶哑。尽管他全身上下的力量几乎已经消耗殆尽,仍然不愿让战友看到自己的软弱。周围的士兵目光坚毅,紧紧握住手中的武器,似乎在李重的鼓舞下,重新找回了战斗的勇气。
然而,随着一阵剧烈的疼痛袭来,李重的双膝猛地弯曲,他终于再也坚持不住,扑倒在了泥泞的战场上。战友们看着李重倒下,几乎无法相信这一幕。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们仿佛失去了支柱,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痛楚与不甘。
“屯长!”几名士兵跪倒在地,抱着李重的身体,眼泪不禁滑落。他们知道,李重是他们的领袖,带领他们度过了无数的困境,是他让他们始终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而此刻,那个曾经如此坚强、英勇的男人,已经倒在了他们面前。
李重的脸上仍然带着一丝释然的微笑,他知道,自己已无法再站起来。然而,心中却并不感到恐惧或悔恼,因为他知道,黄巾军的精神并未因他的倒下而消失,战斗会继续,直到胜利的那一天。
身旁的士兵们在短暂的失神后,迅速振作起来。随着李重的倒下,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从他的尸体中传递出来,所有的士兵都在这一瞬间感受到了李重未曾言明的誓言。他们握紧武器,深深吸了一口气,重新站起,眼神中充满了不屈的斗志。那种无畏生死、誓死守护同袍的精神,如同火焰一般在他们的胸膛中燃烧。
战场依旧喧嚣,箭雨如暴风骤雨般密集,却未能阻挡黄巾军士卒们的脚步。他们继续前进,越过堑壕,跨过那道死神般的障碍,哪怕每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他们的脚步越来越快,血与泪交织在一起,而李重的李重的死并没有让黄巾军的攻势停下,反而成了他们更为坚定的信念。他们会继续向前,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也要在血与火中争取那一线生机,直到最后的胜利。
随着黄巾军的战车越来越近,宛城的防线愈加沉重,空气中的紧张如弓弦般紧绷,仿佛连天地都为这场生死决斗屏住了呼吸。城门的铁链发出沉重的声响,缓缓合拢的城门在晨光下泛着冷冷的光泽,犹如一道最后的屏障,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与血腥。守军的阵地已开始倾斜,所有的力量都汇聚在最后一条防线前。那儿,是宛城的命脉,是所有誓死守卫者的归宿。
战车如奔雷般轰鸣,战士们嘶声力竭的呼喊划破了沉寂的天空,刀枪与铁甲碰撞的声音如同无尽的雷霆,掀起阵阵震耳欲聋的回响。车轮碾过碎石,激起一片尘土,渐渐压迫着城墙的最后防线。每一次推进,黄巾军的士兵便如猛虎扑向弱者,他们的冲锋无畏而凶猛,仿佛要将这座千年古城彻底吞噬。潮水般的攻势,一波接一波,仿佛能吞噬一切坚守与希望。
而在这片铁与血的交织之中,宛城的守将黄忠依然如磐石般屹立于阵前。他的目光依旧如鹰隼般锐利,举起的巨弓如风中的白羽,投出的石块每一次都精准无误,犹如战神亲自投下的命运之石。那一轮又一轮飞射的箭雨,犹如天际的惊雷,射向黄巾军的阵地,沉默中带着无尽的力量,力图拖延那无法抵挡的潮流,争取一丝生机。然而,随着黄巾军的战车越来越近,守军的士气也渐渐消磨,曾经如钢铁般坚硬的防线,如今也开始露出裂痕。
战场上的空气弥漫着血腥的气息,盾牌被击打得破碎,士兵们的铠甲上布满了深深的凹痕,血染红了他们的战袍,也染红了那一寸寸曾经洁白的土地。战士们的步伐沉重,眼中不再有初见时的光芒,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无言的坚守,仿佛每一步都要承受巨大的痛楚。空气中的死寂也愈发浓重,战鼓的轰鸣声成了唯一的回响。每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