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城内,孙宇与赵空夜立于城楼上,目光坚定地俯瞰着下方忙碌的士兵们。城墙上,弓箭手严阵以待,火把将整个城池照得如同白昼。此时,孙宇手中拿着一份檄文,脸上露出坚毅的神色。
“南阳太守孙宇、南阳郡都尉赵空,联合发布檄文,通告各未沦陷的县邑和坞堡,务必坚守待援!”孙宇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传遍了整个城池。
赵空接过檄文,亲自交给了城下的传令兵。传令兵们迅速上马,四散奔向各个方向,将檄文送往南阳各县和坞堡。一时间,南阳大地上传来了急促的马蹄声,檄文如同一道道闪电,划破了夜空。
檄文内容言辞恳切,号召各地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黄巾军的侵袭。文中写道:“黄巾贼寇,扰乱社稷,荼毒生灵。我等身为汉室臣子,誓死捍卫家园,保家卫国。望各路英雄豪杰,共赴国难,坚守待援,共克时艰!”
檄文迅速传遍了南阳各地,未沦陷的县邑和坞堡纷纷响应,士气大增。各地的守军开始加固城防,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
与此同时,右中郎将朱儁率领的两万援军终于抵达颍川郡。朱儁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他深知此战的重要性。他立刻下令,全军进入战斗状态,准备从侧翼威胁黄巾军。
朱儁的军队迅速展开,沿着颍川郡的边境线布阵。士兵们整装待发,战马嘶鸣,整个军营弥漫着一股紧张而严肃的气氛。朱儁亲自巡视各营,鼓舞士气,确保每一名士兵都做好了战斗准备。
“黄巾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我们的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击溃敌军!”朱儁在军前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赢得了士兵们的阵阵欢呼。
黄巾军的大营中,张曼成收到了关于朱儁援军抵达颍川郡的消息。他的眉头紧锁,心中充满了忧虑。黄巾军虽然有三十余万之众,但面对宛城的坚城和两支大汉正规官军,形势已经变得极为不利。
“报告,朱儁的两万援军已经抵达颍川郡,正从侧翼威胁我军。”一名将领匆匆前来禀报。
张曼成沉思片刻,问道:“宛城的情况如何?”
另一名将领回答道:“宛城的守军士气高涨,城防坚固,短时间内难以攻破。”
张曼成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然:“看来,我们已经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传令下去,各部将领务必保持警惕,加强防御。同时,派出精锐部队,骚扰朱儁的军队,争取时间。”
将领们领命而去,张曼成独自站在营帐中,望着远方的星空,心中盘算着下一步的策略。他知道,这场战争已经不仅仅是兵力的较量,更是智慧和勇气的比拼。
宛城内,孙宇与赵空收到了朱儁援军抵达的消息,心中大喜。他们迅速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决定利用黄巾军腹背受敌的机会,发起反击。
随着朱儁援军的不断推进,黄巾军的侧翼受到了严重威胁。张曼成不得不分兵应对,导致主力部队的力量分散。宛城的守军抓住机会,发动了一系列猛烈的反击,逐步收复了失地。
孙宇与赵空密切配合,指挥城内的守军和各地的援军,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右中郎将朱儁,并非寻常人物。字公伟,会稽郡上虞县人。出身寒门,赡养母亲,以好义轻财闻名,受乡里敬重。少年时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曾经以贩缯为家业。朱儁好学,因孝养母亲而远近闻名,在县里担任门下书佐。他为人好义轻财,乡里都敬重他。上虞县长度尚、会稽郡太守韦毅先后赏识,命其为郡吏,再为会稽太守尹端的主簿。至第三位郡守徐珪举朱儁为孝廉,正式引导这位才品兼备的俊杰进入大汉的政局。先任尚书郎,再任兰陵县令。
朱儁任官,有过人的才能,东海相又上表推荐。正好交州群盗并起,州牧、郡守软弱无能,不能禁止。另外,交趾的梁龙率众万余人,和南海太守孔芝一起反叛,攻破郡县。光和元年,朝廷以朱儁治理兰陵有名,立即拜他为交州刺史,前往平叛。朱儁上书请求回到本郡募兵,朝廷允许。朱儁得以便宜行事,于是回本郡简募家兵二千人,调发士众,与郡里所调的加起来有五千人,分两路直奔交趾,斩苍梧太守陈绍。集七郡兵士,一齐进逼,斩杀了梁龙,投降者数以万计,旬月之间,州郡平定。朝廷因功封他为都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赐黄金五十斤。至太平道谋反之前,朱儁以谏议大夫之职居于朝堂。
太平道谋反,天下大乱。帝都之内带过兵的,首推这位朱大夫。
随着战局的演变,朱儁意识到,若想彻底平定黄巾之乱,必须采取更为积极的军事行动。于是,他精心挑选了一支六千人的步骑混合军,这支部队不仅训练有素,而且装备精良,配备了从帝都雒阳武库调来的大型攻城器械——“井栏”、“冲车”以及“石砲”。这支精锐部队肩负着收复被黄巾军占据的衡山、昆阳、鲁阳、叶县等战略要地的重任,踏上了征程。
黎明的第一缕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