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少见。
“太平道盘踞南阳,传说有一位‘神上使’统领太平道教众,随时有可能祸乱南阳——这一点,相信孙太守自己清楚,南阳郡的那些世家豪门应该会成为你的臂助。”
孙宇点头:“果然是瞒不过帝都。”
“南阳郡是光武皇帝龙起之地,谁都会派点人盯着的。”杨琦笑道,“蔡家决定助你,卫尉张温是蔡讽的姐夫,想来你到帝都第一件事,便是见过张公了。”
孙宇依然点头。
“杨家、张家、蔡家,说不上同气连枝,到底都是为了大汉的长治久安。因此,朝堂上一些重臣,知道孙使君在南阳行事不合汉律,却不肯上疏检举弹劾,也是寄希望于孙使君能保南阳太平。”
“此时,张公已有嘱托。”
孙宇望着烛光摇曳,杨琦此语明显是代表了杨家的意思。杨家虽然名臣众多,但是与袁家并无太大区别,杨赐父子或许勤俭持家,可是那些门生弟子,却未必个个品行端正,便是雒阳之外的那些坞堡,杨家门生便是有份的。
孙宇道:“朝堂上,外戚何进、中朝十三常侍、外朝杨家和袁家,便是四股势力,光禄勋张温张公、廷尉崔烈崔公、执金吾袁滂袁公、还有即将还朝的卫尉刘虞刘公,都可算作杨家的从属罢?”
杨琦摆摆手,道:“岂敢岂敢,不过是为了天子罢了。族叔是天子的老师,这般年纪大了,也该护着天子。”
杨琦没有正面回应孙宇,便是默认了此事。
“既然如此,孙某便直入正题了。”
他望着杨琦,一字一句道:“朝堂之中,谁会是太平道的盟友?”
杨琦眼睛陡然一亮:“原来你是为了此事进入帝都的。”
一切便都说得通了,孙宇和孙原不是一同入帝都的,或者两人根本不知彼此的存在。孙宇偷入帝都是因为借助赵空在帝都述职的机会,能够出入太常寺。但是由于孙原入宫声势太大,以至于太常寺多了一个二千石的官员都无人察觉。
孙宇为何入帝都,从头到尾杨琦都猜不到,他本来就是白身,若是其他人偷溜进太尉府,早已被他报警抓了。太尉虽然不在府中,府中的侍从护卫也不是一个不剩,杨琦不过是自己来了兴趣,看看这位“梁上君子”的孙太守到底想做什么。
“杨琦无可奉告。”
杨琦目光凝聚,落在孙宇身上——“如此严厉的指控,谁都不会认。”
“太平道还没反。”孙宇下意识地提醒,“朝中无人信道?”
“相信张公说的比杨琦多……”杨琦摇头,“太平道还没反,便无人公开与其交流,袁家更是连家中仆从都管理极严……”
孙宇眉头一挑:“可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早些时日,司徒府上有一个信奉太平道的仆人,被扑杀了。”这回换了杨琦挑眉,“本来算不得什么事情,不过……”
他眼角突然一咧,显然也是被孙宇的意思指向所影响——太平道反迹未露,为何袁家如此匆忙与太平道划清界限?还如此大张声势,令满城皆知?
杨琦的戛然而止令孙宇颇为意外,显然作为杨家核心人物的杨琦对袁家的所作所为毫不知情,甚至不曾想过朝中有人串联太平道之事。
“不过什么?”
“没什么。”杨琦笑了笑,转移了话题,“今夜千秋万岁殿歌舞升平,大汉想必有个好年。”
孙宇没有接话,他似乎已经得到了他想要的。
杨琦摆脱了话题,他站起身,摇指远处的皇宫——“帝都之内二千石均在宫中,今日除夕大典,使君不去看看么?”
待他回身之时,孙宇已然消失不见。
飞檐顶上,孙宇已然明白,今夜有事的不是三公九卿,而是皇宫——袁家、杨家都不愿意和太平道扯上关系,便是表明了三公九卿的态度——每一个大族都知道太平道必反,都不会让今夜有事——那么今夜唯一有事的可能便是皇宫。
皇宫内,还有太平道的内应。
他不再思索,身形骤发,如一只夜间的鹰蓬勃飞起。
*******
复道的血腥气在漫天大雪下仿佛无人知觉,却见两排渺小的身影远远地从千秋万岁殿后方出来,只有前头两盏小小的宫灯照亮,一直往复道方向去了。
这皇宫里,只要是死了人,最早知道的一定是中常侍,而不是光禄勋。
这两排的最前端,便是中常侍徐奉和中常侍封谞。
徐奉的身子肥胖,不过百十步便已然气喘吁吁,却是面沉似水,咬着牙一步步往前急行,身后的小宦丝毫不敢伸手。徐寺人的霉头,谁又敢去触?
“噗”地一声轻响,徐奉的脚步重重踩进雪里,扭过头来看着封谞,似逼问一般吐出一句话来:“不是日子没到么,怎么动静那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