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的身影,随之而来的便是密集的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
到了夜里,风吹得树木摇曳,影子投在炮楼的墙壁上,都能吓得哨兵慌忙开枪示警。
偶尔有夜鸟飞过,翅膀扇动的声音,也会让炮楼里的日伪军们心惊胆寒。
一时间,整个区域的日伪军都陷入了“草木皆兵”的境地。
可即便如此谨慎,也挡不住独立支队的攻势。
对独立支队的主力部队来说,攻打这些孤立的据点炮楼,简直跟“吃饭喝水”一样轻松。
凭借灵活的战术和充足的火力,很快就能拿下一座炮楼。
就连根据地的地方武装和民兵部队,也敢主动谋划日军的炮楼了。
当然,民兵们清楚自己的实力:
他们没有重武器,仅凭步枪和手榴弹,根本攻不下有机枪驻守的砖结构炮楼。
但他们有更聪明的办法——不打炮楼,专打补给。
日军的炮楼是砖石水泥建,可给炮楼送补给的运输队可不是。
民兵们分成多个小队,在运输队必经的山路、河道旁设伏,要么抢夺粮食和弹药,要么干脆破坏运输车辆和船只,硬生生断掉了炮楼内日伪军的补给线。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炮楼里的日伪军断了粮,别说端起机枪打仗,就连站都站不稳。
日军也曾尝试派兵驱赶袭扰的民兵,但民兵们有一项“绝技”——摇人。
一旦遇到日军大部队,民兵们打不过就跑,同时立刻向附近的独立支队主力求援。
主力部队接到消息后,会迅速赶来支援,往往能将增援的日伪军一网打尽。
日军陷入了两难:
要是为了一座小炮楼出动一个大队甚至联队的兵力,不仅得不偿失,还会暴露其他防线的空虚。
可要是不增援,炮楼里的日伪军要么饿死,要么只能投降。
久而久之,日军再也扛不住了。
一部分日伪军为了活命,开始用武器弹药向民兵换粮食。
一部分试图拼死突围,最终倒在了战士们的枪口下。
还有一部分干脆放弃炮楼突围,狼狈地退回到城市里,再也不敢轻易驻守偏远据点。
相比之下,伪军的选择要“现实”得多。
他们本就不是为了“效忠天蝗”而来,大多是为了混口饭吃才当的伪军。
如今饭都吃不饱,还要天天提心吊胆,哪还有心思跟着日军卖命?
一旦炮楼被围,只要八路军喊话劝降,相当一部分伪军会毫不犹豫地缴械。
对他们来说,投降八路军虽然也未必能顿顿吃饱,但起码不用吃“紫蛋”和“泡蛋”。
太原第一军司令部内,司令官岩松的状态却一日比一日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