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常凯申的大手笔,新编第十四师!(求订阅) (1/8)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委座,徳国方面愿意以第三国中转的方式,继续履行此前的合约。”

    常凯申等了两天。

    终于等到了第一个好消息。

    自1933年以来。

    中德的关系便因为利益结合在了一起。

    徳国的军火出口对徳国的经济有所帮助。

    而为了战争,徳国人对于钨沙矿有着迫切的需求。

    这与中华民国的抗日建军的需要刚好符合。

    1933年,徳国顾问便可以在后方坐镇指挥张学良部与日本关东军作战。

    1935年之时,徳国顾问团的人数甚至突破了七十余人。

    1936年,徳国人帮助中华民国制定了中华民国工业三年发展规划,借此打下工业基础,为抵抗日寇侵略做准备。

    为了筹措相关的建设资金,徳国对华进行秘密借款、总价值一亿马克。

    以矿物、农产品进行规划,这些钱将用于每年两千万购买徳国军火,一千万还账。

    军火依赖方面,几乎达到了百分之八十。

    即便是在抗战最初的几个月,进口军火的依赖程度也突破了百分之八十。

    日本人以退出反共协定相要挟,迫使希特勒下令停止对华军火供应。

    但遭到了亲华派官员和将领们的强烈反对。

    时任外交部政治司司长魏茨泽克更是毫不客气的说道:“不仅仅日本无权控制或质问徳国武器输华,就连徳国政府亦无权阻止私人对华军售。”

    这一甜蜜时期,后来也有过统计。

    37年,对华输入的作战物资价值高达八千万马克。

    是36年的三倍之多。

    按照米国国务院38年7月统计的自77事变以来各国输入中华民国军火的数量时候,米国人惊奇的发现,徳国仍然压倒苏联占据第一的位置。

    这让不仅仅是日本人,世界上的其余各个国家都有人将其戏称为。

    “德,日战争。”

    然而,随着后来国际形势的变化。

    这一蜜月时期也发生了转变。

    1937年。

    希特勒进军莱茵河沿岸,与英法两国冲突的态势已现。

    欧洲局势神色紧张起来。

    同年11月,D、意、日三国签订反共协议,结合成了三国轴心的政治同盟。

    希特勒的态度明显发生了转变。

    为了实施侵略计划,决定牺牲与中华民国的关系,执行联日政策,期待日本牵制苏俄在远东的力量,以利徳国将来在欧洲战线打击苏俄。

    在1938年,徳国内阁改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亮剑:从成为楚云飞开始崛起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liangjian0congchengweichuyunfeikaishijueqi/read/97/694.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