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华国采取的就直接是垂直,因为得益于投放成本低,所以华国可以牺牲一定的光电转化效率,用来获得更高的稳定性,更长的使用寿命。
这些硅基光伏组件是专门针对月球环境设计的,每一块面积约2平方米,效率在23%左右,由阿波罗科技的多次发射任务运来,总输出已达50 MW,足够支撑整个基地的能源需求。
在沙克尔顿陨石坑的阴影区域里,这些光伏组件的占地面积扩张速度非常快。
阿波罗科技每次的发射任务,最多的就是这些光伏组件。
然后这些光伏组件,因为缺乏能源的缘故,所以一开始是需要宇航员自己去搭建。
也就是说在过去几个月,都是韦旭航、钱飞和赵建国这些宇航员亲手铺设:穿着宇航服,拖着组件,一块块固定在月壤支架上。
过程枯燥而危险,月尘静电吸附,组件容易滑落,而且要考虑到月球重力仅为地球1\/6,让每一步都像在水里面行走。
从直播视角,就是宇航员把人类造物铺设在月球表面,第一次看很新奇,之后就越来越没意思。
但到达底部就会上升,因为你铺设的面积越来越大,视觉效果越来越直观。
华国人天然就喜欢这种种田的感觉。
加上这次和过去有所不同,因为光伏组件和配套供电设施的建设完成,这次是第一次机器人在月球作业。
此后,哪怕没有人类宇航员在月球上,机器人也会自动作业,铺设光伏组件。
这是一款名为吴刚的六轮履带式机器人,重约300公斤,装备机械臂和激光扫描仪,能自主导航并铺设光伏组件。
它使用最新的算法,基于SLAM技术,在月球地形上规划路径,避免坑洼和岩石。
能源来自小型锂硫电池,结合光伏自充,能连续工作72小时。
这次,是机器人第一次独立作业——人类只需监控。
韦旭航站在控制舱的观察窗前,双手交叉胸前,显示屏上实时传输着机器人的视角:“这该死的月球打灰生涯终于要结束了。”
赵建国纠正道:“这不是打灰,这是铺光电板。”
韦旭航无语:“月球铺光电板和地球又不一样,月球铺这玩意有月尘,这和打灰有啥区别?随时宇航服上都沾有尘埃。
不过好在,第一步终于完成了,不再是人类宇航员在月球上当苦力打灰了。”
赵建国瞥了他一眼:“你以为后续就不用打灰了?你没看规划图?”
韦旭航哭丧着脸说道:“你说的对,这里刚干完,下一个工程又来了,就不带停息的。
这宇航员和工人没啥区别,干的都是体力活。”
下一步是什么?下一步是建造电磁发射轨道。
从沙克尔顿延伸到德格尔拉赫陨石坑的轨道。
这里的轨道是平铺形式的,既能用来当做是脱离月球轨道的飞船发射,也能作为往返于两个陨石坑之间的运输装置使用。
有点类似于地球上的磁悬浮列车概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