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华国的同志来帮我们一起设计火箭,他们又不会参与发动机的生产。
像R-36,就算华国拿到所有图纸,知道我们的设计理念又能怎么样?
甚至我说的更加具体一些,就算华国知道我们是怎么设计的引擎,甚至里面的技术难点,是如何解决燃烧室尺寸过大问题的,就算他们这些都知道了,他们也造不出R-36同等级洲际导弹所需的发动机。
因为发动机需要能够生产耐高温和抗氧化的特殊合金,用于燃烧室和喷嘴。
需要有足够高精度的关键组件,像喷油器和涡轮叶片,以保证可靠性和性能。
我们在材料领域卡住华国的脖子,光知道设计没有任何作用。
就像教授在NASA能够做到很多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这是得益于阿美利肯强大的工业基础。
即便是教授,他回到华国,难道就能和我们或者NASA对抗了吗?
恐怕也做不到吧。
所以我们就不应该害怕和华国合作,相反,我们要尽可能地利用华国人的智慧,让他们的智慧为我们所用。
已经连续两届菲尔兹奖得主是华裔了,我们的阵营明明有着全球数量最大的华人群体,却不懂得利用起来,这不是最愚蠢的事情吗?”
在格卢什科的视角里,不和华国合作,简直是暴殄天物,和华国合作的收益远大于风险。
教授是偶然,陈德辉不又拿了菲尔兹?这也是偶然,华国在半导体领域不是发展迅猛?连东德都赶不上?
至于超远射程的洲际导弹,苏俄都一直到1965年才列装,华国又要花多久才能克服高精尖材料和高精尖加工的问题?
至少华国在半导体领域就要依赖于东德的光学系统,没办法自己搞定所有技术。
只要他们把控住材料和高精尖的加工设备、生产工艺,华国掌握再多他们的技术发展情况也无济于事。
米申的担心压根就属于杞人忧天。
米申听完后若有所思,但内心还是有些犹豫,“但这件事的前提在于,钱真的有教授那么强。”
格卢什科扶额:“不是,瓦西里同志,我们很清楚,教授是独一无二的。
尽管印度那边说教授是拉马努金第二,但我们很清楚,教授不是拉马努金能比的。
就算是阿美利肯自己也找不到第二个教授。
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一个足够有能力的合作者,主持完成N-2项目,我们都只能沿着科罗廖夫同志的技术路线走,跳不出他的桎梏。
我们需要有新的大脑加入进来,这颗大脑还要足够顶级。
我不确定钱能行,但我觉得和华国合作的可能性最大。
华国有着全球最多的华裔,过去我们能和阿美利肯争夺德意志的科学家,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和阿美利肯争夺华裔科研人员的支持?
华裔有着足足7亿人口,这7亿人口里总有一天会有教授一样的人才涌现。
而我们难道不应该从现在就开始和华国在科研领域展开合作吗?”
格卢什科是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