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哥廷根数学马拉松(5k) (2/6)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样的题目,大家用六天时间解决它。

    解决出来的共同获得奖牌。”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也就是IMO,1959年,第1届IMO于罗马尼亚举行,参赛国包括7个东欧国家。自此以来,除了1980年之外,IMO从未中断。

    皮埃尔听说后,点头道:“好主意,不过这里面最大的难题就是找到合适的问题喂给学生。”

    没错,在场大佬们认为举办这样竞赛最大的难题不是找人来参赛,更不是场地、经费之类的,这些靠哥廷根就能解决。

    最难的是问题。

    能够让大学生和博士生有可能在6天内解决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太简单没有意义,大家都能拿奖牌。

    太难也没意义,都做不出来。

    需要足够合适。

    这非常难,非常考验出题者的功力。

    西格尔笑道:“这不正是它的意义所在吗?

    你们想,数学重传承最大的原因不就是有传承的数学家,能够从前辈那获得足够合适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帮助他们成长吗?

    但对于大量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这个条件,他们只能靠公开的论文来找一些问题来做,因为他们的导师手里未必有足够多的积累。

    而我们如果有哥廷根数学马拉松这样的方式,相当于由成熟的数学家,为年轻学生们提供一个合适的问题让他们去思考。

    每一年的题目,都会是新人数学家最好的练手之作。

    这比比赛胜负本身更有意义不是吗?”

    来自普林斯顿的安德烈·威尔,来自剑桥的哈罗德·达文波特,来自巴黎高师的让·皮埃尔等等,一众数学大师都觉得这个主意很好。

    唯一的问题就是,这么牛的比赛为什么要在哥廷根办?

    普林斯顿、剑桥、巴黎高师,在当下不都比你哥廷根更牛啊?

    “因为伦道夫,伦道夫在哥廷根开始这样史无前例的数学马拉松,才有了我们这个致敬伦道夫的数学马拉松的想法诞生。

    更何况,哥廷根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足够的底蕴。”多伊林在这个问题上当仁不让。

    别的能忍,要是数学马拉松不放在哥廷根,实在忍不了。

    和他们想的一样,哥廷根数学马拉松在这个时空,成为了新人数学家进入数学界最好的证明。

    这个比赛和IMO类似,属于邀请制。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主会场发表过公开演讲的数学家有一个推荐名额,能够推荐两位学生参加哥廷根数学马拉松。

    最开始每年一届,后面哥廷根方面觉得压力太大,变成每两年一届。

    后来,在哥廷根,提起马拉松,大家第一反应想到的都是哥廷根数学马拉松,而不是马拉松长跑。

    奖杯的样式是一个年轻华人站在黑板前作沉思状,被人们戏称为教授衣钵,获奖就叫在哥廷根接过了教授衣钵。

    但凡是华国数学家能获得教授衣钵的,绝大多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技入侵现代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kejiruqinxiandai/read/97/462.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