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权势滔天林教授(4k) (2/5)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sp;不然英格兰佬不可能会转让腔体磁控管技术给阿美莉卡人。”

    (二战时德意志考夫博伊伦空军基地墙上的壁画,最上面的装置就是雷达)

    “这我也听说过,我那时候还在加州念书,战争结束后我看报纸报道这件事,说这项技术是有史以来运到阿美莉卡海岸最珍贵的货物。”

    这句话是阿美莉卡历史学家詹姆斯·菲尼·巴克斯特三世说的。

    当时由英格兰科学家亨利·蒂扎德带队,携带了一个装有英格兰最先进技术机密的黑色金属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型号为型号E1189的腔体磁控管技术。

    这些技术被视为英格兰的王牌。

    参加会面的阿美莉卡海军代表说,他们的短波雷达系统功率仅为10瓦,而英格兰的磁控管可输出约10千瓦,性能差距巨大。

    正是因为有这次技术转让,后续阿美莉卡才迅速启动了磁控管的大规模生产。麻省理工学院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辐射实验室,专门研究和开发基于磁控管的雷达技术。

    《MIT辐射实验室系列》也应运而生。

    “说回磁控管,虽然我离开雷达研究一线已经很多年了,但我想我们现在应该也能造这玩意了吧?”束星北问。

    毕德显点头道:“没错,我们在获得苏俄的雷达,进行拆解后,具备了基础的磁控管技术,但是和二战时期阿美莉卡10千瓦级厘米磁控管精度尚且还有距离。

    充其量谈得上从基础原理层面理解了这项技术,离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路要走。

    离阿美莉卡40年代的SCR-584,想要达到这个精度,在有了详细技术资料之后,我预计要花一年半时间。

    要做到改进版,光是高功率脉冲磁控管,我们都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更糟糕的是,资料中提到的高耐热阴极材料和陶瓷绝缘体这些提高磁控管稳定性的材料,只有只言片语,要怎么制造这些材料,制造出来要如何应用。

    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大的困难。

    种种困难,千头万绪。

    不过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先得把SCR-584吃透,吃透这套技术之后再来说其他改进的事。”

    束星北听完后点头道:“没错。

    我看了你的工作安排,我没有什么意见。”

    随着各个所的雷达专家和工程师的陆续到来,毕德显把这些人分成了四个组,分别负责磁控管、波导和天线、接收机和信号处理以及伺服控制系统。

    “我的想法是先分系统进行复制,最后再统一人手做系统集成和测试校准。”毕德显说。

    束星北听完后:“有了技术资料,最重要的其实还是精度加工问题。

    像磁控管的制造,需要有高精度加工谐振腔、耐高温阴极和真空密封的能力。

    抛物面天线和伺服系统的精度,以我们现在的机床和铸造技术恐怕很难满足。”

    毕德显满面愁容,“是啊,电路设计这些我们还能麻烦半导体组来指点一下。

    精度这是大难题。”

    “没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技入侵现代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kejiruqinxiandai/read/97/462.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