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归航的船鸣 (1/2)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柏林军事学院的梧桐树叶绿得发亮,1914年的夏天来得比往年更早,空气里弥漫着躁动不安的气息。李宇轩穿着笔挺的学员制服,站在毕业典礼的队列里,看着校长将毕业证书和一枚“优秀学员”徽章别在他胸前,耳边是此起彼伏的欢呼和礼炮声。

    六年时光,像指间的沙,悄然流逝。从最初连德语术语都记不全的愣头青,到如今能独立完成师团级战术推演的毕业生,他在这所严谨到近乎刻板的军校里,褪去了少年的青涩,眉宇间多了几分军人的沉稳。

    “恭喜你,李。”战术教官拍着他的肩膀,眼神里带着欣慰,也藏着一丝复杂,“你终于毕业了。对于你们国家的处境,我深表同情。”

    李宇轩知道他指的是什么。这几年,国内的消息断断续续传来:清廷的统治摇摇欲坠,各地起义此起彼伏,黄兴在广州发动起义,七十二烈士血染黄花岗,消息传到柏林,留学生会馆里哭倒了一片。

    “没关系,老师。”他握紧了手中的毕业证书,语气平静却坚定,“我回去,正是为了改变这一切。”

    教官叹了口气,从口袋里掏出一本烫金封面的笔记本,递给李宇轩:“这是我当年在总参谋部的战术笔记,或许对你有用。罢了罢了,用你们的口头语说,祝你前程似锦吧!”

    笔记本沉甸甸的,带着油墨和皮革的混合气味。李宇轩接过,郑重地敬了个标准的德国军礼:“谢谢您,老师。这份恩情,我记在心里。”

    “快去吧。”教官挥了挥手,指向远处的码头方向,“回到你们祖国的船,再有一个小时就要开了。”

    李宇轩最后看了一眼这座承载了他六年青春的校园——训练场的草坪上,新生们正在进行队列训练,口号声整齐划一。图书馆的窗户里,还亮着熟悉的灯光;甚至连咖啡馆里那架老旧的钢琴,似乎都在弹奏着他听了无数遍的曲子。

    他转身,大步走向码头。行李箱滚轮在石板路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像在为这段异国求学的岁月,敲下最后的句点。

    码头上人声鼎沸,蒸汽轮船“普鲁士号”静静地泊在岸边,黑色的烟囱里冒出滚滚浓烟,在湛蓝的天空上拖出长长的尾巴。来自各国的留学生和商人挤满了跳板,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不同的神情——期待,不舍,或是对未知的忐忑。

    “李宇轩!”一个熟悉的声音喊住了他。

    他回头,见是古德里安,穿着一身笔挺的上尉制服,身边还站着隆美尔,后者已经晋升为中尉,眼神依旧锐利如鹰。

    “你们怎么来了?”李宇轩又惊又喜。

    “来送送你这个‘战术鬼才’啊。”古德里安笑着递给他一个铁皮盒子,“里面是德古里安的战术心得的。

    隆美尔则塞给他一把精致的军用匕首:“这是我在军事演习时缴获的,锋利得很,回去路上防身用。”

    李宇轩看着这两位德国朋友,心里涌上一股暖流。在德国的这些年,他们既是竞争对手,也是惺惺相惜的朋友。一起在沙盘前争论到深夜,一起在酒馆里为了“骑兵是否会被淘汰”吵得面红耳赤,一起在听到国内起义的消息时,默默喝着闷酒。

    “谢谢你们。”他把盒子和匕首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将来如果有机会,欢迎来华夏看看。”

    “会的。”古德里安点头,“等打完这场仗——如果真的会打的话。”

    李宇轩心里一动。最近欧洲的局势越来越紧张,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剑拔弩张,报纸上天天都是“战争一触即发”的新闻。他隐约记得,1914年的夏天,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会点燃整个欧洲的战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抗战功德林头等战犯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kangzhangongdelintoudengzhanfan/read/97/160.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