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总指挥拿过传阅的武器清单,望着上面的重炮数量,望向众人:“2 门 75mm 山炮,加上总部现有的 2 门,一共 4 门,还有 12 门 100mm 加农炮、36 门 105mm 轻型榴弹炮、12 门 150mm 重型榴弹炮,你们认为该怎么处置才能发挥最大作用,都说说看法。”
政治部主任抛砖引玉:“依我看,不如把加农炮和山炮分给两个主战旅,每个旅 6 门加农炮、2 门山炮,组建炮团;而榴弹炮归总部直属,哪里有硬仗就调去哪里支援。”
师长为部队争取,提出意见:“且不说总部能不能一口气消化掉几十门重炮,以目前来说,一旦战事打响,总部直属的榴弹炮部队若是要是离前线太远,调动起来太费时间,不如把36门轻型榴弹炮放在各师,组建三个榴弹炮团,归师部直属统一指挥,这样支援起来更快。”
“结合实际情况考虑,150mm 重型榴弹炮射程远、威力大,但体重也大,不适合频繁转移,最适合在两军对垒或攻城时使用,归总部直属最好,组建一个重炮团,专门负责远程支援,不管哪个师有需要,直接调过去,能形成‘拳头’打击。”
“而36 门 105mm 轻型榴弹炮,射程适中,机动性比重型榴弹炮强,拆开分给三师,每个师 12 门,组建一个轻型榴弹炮团,跟着师部行动,既能支援各旅作战,又能在面对鬼子旅团、师团的围攻下撕开一道口子,寻找胜机。”
这时,副总指挥看向由旅长背书,坐在身旁旁听的陈凡,笑着开口:“咱们的‘财神爷’还在这儿呢,陈凡同志从南洋而来,见识多,不如听听他的想法?”
此话一出,诸位首长的目光转而聚焦到陈凡身上。
被大佬们注视,陈凡先是愣了一下,随即按耐住激动的情绪,不敢献丑:“各位首长,我的看法和师长相差无几,师长的安排使得我军各个层级都有对应的重火力:旅有加农炮团,负责破点攻坚;师有轻型榴弹炮团,负责中距离支援;总部有重型榴弹炮团,负责远距离压制,形成‘近 - 中 - 远’三层火力覆盖网。”
副总指挥对于陈凡的发言高看一眼,随后拍板决定:“师长的提议确实不错,按照建议分配既兼顾了机动性,又保证了攻坚力,还能形成完整的火力体系。”
“12 门 150mm 重型榴弹炮归总部直属,组建一个重炮团;36 门 105mm 轻型榴弹炮分给115、120、129三个师,每个师 12 门,组建轻型榴弹炮团;12 门 100mm 加农炮和 4 门 75mm 山炮,分给 129 师的 386 旅和 120 师的358旅,每个旅 6 门加农炮、2 门山炮,组建加农炮团。”
副总指挥看向副参谋长:“方案尽快整理出来,发给各师各旅,让他们尽快派人来领装备,领回去后抓紧训练,尽快熟悉武器,形成战斗力!”
“另外给家里发报,让家里支援一部分能够熟练操控重炮的炮手。既然我们有着重火力,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起来。”
“是!”副参谋长补充一句:“额外我向家里申请一批政工干部,用作炮团、主力旅的政治思想工作。”
“可以。”副总指挥点头同意。
这时,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