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春耕大丰收,农民成了土财主?根据地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求数据!) (1/2)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一 ↓

此时。

陈家沟。

经过这段时间的发展,根据地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正规。

春耕第一批种植的水稻已经得到了丰收,粮食暴涨,亩产到达了600公斤。

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产能。

尽管山西地形多为山地和高原,但在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仍有大片肥沃的耕地。

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高粱和谷子等。

171团进入山西后,立即意识到保障粮食供应的重要性,苏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组织农民开垦荒地、改良耕作技术等,以提高农业产量。

而且,苏言在晋西北地区推行的“互助组”制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在这一制度下,农民自愿组成生产互助小组,共同耕种、收割。

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增强了农民的集体意识。

这为红-军和根据地群众的粮食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

果然,春耕收获后,让附近村庄的村民一夜之间全成了土豪,餐餐吃饱饭。

农民的日子也好起来了。

“红-军万岁!”

“苏言万岁……”

“我早就说了,相信红-军,我们才能过好日子……这不,咱们上缴后还有余粮……”

“想不到,一年不到的时间,我们就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太好了。”

一时之间,红-军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又多了几分信仰和拥护。

……

团部。

李云龙乐呵呵的笑道:“团长,咱们发财了,五个粮仓都爆满了!”

“这粮食也太多了……根本吃不完啊!”

“团长,你给村民的种子太牛了!”

“对了,上缴的粮食太多了,我们的粮仓已经放不下了!”

苏言想了想说道:“成立一个食品加工厂,收购小麦,水稻进行加工成军用口粮……”

面对日军的围剿和进攻,部队不光需要武器弹药,军用口粮也是必需品。

而且,小麦,水稻经过加工可以生产出各种零食,主食,比如,方便面,米饼,馒头,各种饼类等等。

可以起到拉动根据地经济的效果。

李云龙:“这是一个好办法……不过,团长,还有一个问题,咱们根据地现在用的还是大洋,但大洋是个稀缺货,老百姓在交易过程中十分不方便,得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才行!”

经过这段时间的发展后,根据地已经出现了物资多,货币少的情况。

这就导致了,在交易过程中,一块大洋可以购买一百斤粮食的等价交易。

但如果人家想购买三十斤粮食,却无法进行交易。

苏言:“既然这样,那我们就建立自己的货币体系,以大洋,金条为信用基础搭建……”

具体为,印刷自己的货币(也叫边币)和老百姓手中的大洋,金条兑换,让老百姓拿着不同面值的纸币去交易。

这样就方便多了。

而且边币的发行不仅便利了根据地内部的经济往来,不久的奖励还成为了抗日斗争的重要工具。

“团长,还是你脑瓜子转的快,什么问题到你这就全解决了!”

苏言:“我们不光还要成立食品厂,我们还要成立制服厂,日用厂,冶炼厂,手工业以及合作社!”

除了粮食生产,山西的畜牧业也为根据地提供了重要的物资来源。

山西的山地和高原地区适合放牧,盛产牛、羊、驴、骡等牲畜。

这些牲畜不仅为根据地提供了肉食和皮毛,还成为重要的运输工具。

要知道,驴和骡在山区运输物资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且山西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为根据地的经济发展和军事需求提供重要支持。

山西素有“煤铁之乡”的美誉,煤炭储量丰富,铁矿分布广泛。

苏言在进入山西后,迅速意识到了这些资源的战略价值。

171团开始组织群众开采煤矿,建立了小型冶炼厂,为根据地的工业生产和军事需求提供原料。

军工厂利用当地的铁矿和煤炭,生产简易武器和弹药。

虽然生产条件简陋,但可以为部队提供了急需的军需品。

另外,山西的纺织、制陶、木器加工等手工业历史悠久。

红-军充分利用这些传统技艺,组织群众开展生产,用这些小型作坊生产军用物资和日用品。

利用山区丰富的桑树资源,大力发展蚕丝生产。

同时,建立了一批家庭作坊,生产丝绸和绸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抗战:过草地失联后,我带回个师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kangzhan0guocaodishilianhou0wodaihuigeshi/read/79/214.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