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2/3)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up主看到了另一种更有意思的说法,以下仅为参考,大家自行分辨是否可信。
  有一本《湘潭银塘何氏族谱》,记载,这支何氏祖先里,竟然有何福。并说他的墓其实就在湘潭银塘。
  何福是凤阳人,为什么要葬在湘潭呢?
  族谱中的《何福传》结尾记载与明史有不同,原来他“告终于家,遂得释,实归隐银塘,当时竟迄无知者。”
  竟然是假死脱身!】
  “?”朱棣。
  “?”朱元璋。
  “?”将军们。
  大家思索了一下。
  傅友德说:“难道这种比较位高权重的总兵突然自杀死亡,皇家不派内官去慰问探视一番吗?”
  【这还不够离奇,离奇的是,族谱记载,永乐二年,朱元璋的血脉,逃到了银塘,取了银塘何氏女,改了何姓。
  这好像是在暗示何福的家族当年悄悄帮助了建文帝逃出南京一事,并护送至湘潭。】
  朱允炆:“!”
  朱棣:“!”
  其他人也愣住了:“欸,老四,你居然没有把大侄儿杀掉?”
  朱棣也说:“我竟——我当然不会!我是去靖难的,又不是去杀大侄儿的,我们叔侄之亲,岂可厮杀见血!”
  朱樉想想,击破朱棣:“不对吧,你既然是靖难的,那么大侄儿不死,你怎么登基?大侄儿还在,你不是只能当周公吗?”
  朱棣正色:“我愿当周公!大侄儿对我误会太深,竟像这何福一样,不安到自杀!”
  大家虚着眼。
  连老朱都不信他。
  朱棡叹了口气:“所以老四,你还是希望大侄儿死掉吧。”
  “毕竟,”朱允炆幽幽道,“我似乎都跑到了银塘,可是,你还要追究一个保护祖父血脉的忠诚将领呢。”
  朱棣气道:“这一听就知道是假的!是在祸乱皇家血脉啊!”
  【永乐8年都察院发现了蛛丝马迹,才在北伐结束后,朱棣明明宽宥了他的失职的前提下,还要参他一本。
  如果联系何福的过往家世,他的家族一直是根正苗明,是有这个动机,去帮助厚爱他们一族的朱元璋的孙子。
  好在啊,“为了找建文帝而下西洋”的朱棣,一如既往的,找不到什么实证,放过了何福家族。
  他的子孙,依然可以袭指挥。】
  大家震惊了:“你甚至下西洋找大侄儿!”
  然后他们讨论起来。
  “难道这大侄儿真的逃过一劫了?”
  “因为逃过一劫,所以才有这种流言纷纷?”
  “听上去是有点道理,就是感觉老四在那边不安desu,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不见不行,一定要见!”
  朱棣和朱允炆公平地被恶心到了。
  “换首诗吧,请多读点书!”
  【哎呀,听上去明史大大冤枉了一个建文帝的大忠臣呢!
  笨蛋朱棣,完全被忍辱负重的臣子骗过去了呢!
  人家爱得,是朱元璋,才不是爱朱棣你啊!你的关心在意,都付诸东流罢了。】
  朱元璋身躯一震。
  原来还可以这样解读的吗?
  旁边的傅友德察言观色,觉得老朱似乎要被感动了,连忙呵斥:“这何福,你若真忠于陛下,那这皇孙与燕王,都是陛下的血脉,怎么就不能一碗水端平呢?可见,他爱的,并不是陛下,而是皇孙啊!”
  朱元璋仔细想想:……好像是的。
  心中的感动,消去了一些些。
  朱允炆倒在旁边感动非常。
  其余皇子撇了撇嘴:你慌不迭争宠的样子,真是丑陋。
  【可这是真的吗?
  首先,建文帝到底死没死,本身就是个谜团。】
  “没事。”朱樉安慰朱允炆,“反正死不死的嘛,在太宗实录上,你肯定死了啦。人终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你死在太宗实录上,是压在老四脑袋上的一颗巨石啦!你看,后世还有这么多人为你抱不平呢!”
  朱允炆和朱棣都没有被感动到。
  他们平等地被创了。
  朱棣坚决说:“这辈子儿子一定好好看着大侄儿,绝不让他举起那把自杀的刀!”
  朱允炆:“……”
  不愧是你,茶祖。
  【其次,湘潭地区的何福后人,是在乾隆年间修县志时,才说出了自己的祖上。
  考虑到乾隆年间,乾隆推崇铁铉,修建铁铉祠,追念建文朝的事情又万物竟发勃勃生机。
  这群何氏后人牵强附会之,编造了何福与建文帝的故事,也是极有可能的。
  这份家谱的何福传除了结尾,字词与明史完全一致,这说明他成书于明史以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kaijuxiangzhuyuanzhangzhibozhudihuizaofan/read/97/198.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