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2/3)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话肯定是他从阴间里听来的呀,陛下,您要体谅太子呀!”
  “没错,太子可是阴间人,和我们说点离谱的不是很正常吗?忠言逆耳啊,陛下冷静!”
  还有及时援助up的好心人:
  “后辈虽然一直以来挺刻薄的,但总没有这么刻薄。最后出现的这些文字,观之不像是一个人说的,陛下千万不要误会后辈了啊!”
  不是刻薄之人?朱棣对此嗤之以鼻。不是刻薄之人会把我安在一名红衣女子头上吗?我看这后辈正是一等一之刻薄之人!
  倒是那后续文字,说我“朕犹尔父”、“爸权主义”,想来是颇有见识之辈……
  如此杂乱之间,那悬挂于太子棺椁上的光幕,到底如同前几次一般,倏然消失了。
  老朱被哄着架着,最后也没能把手中的椅子给抡出去。
  但是怒火是不会消失的。于是怒火转移了,喷射到朱棣身上。
  “老四!你给咱说清楚!为什么后面所有外族人杀大明人都没有你杀得多!你看看你,像样吗你?!”
  “……”朱棣。
  朱棣一时也是噎着了,万万没想到光幕都完了,自己还有这番磨难。
  看来上天是公平的啊,人生中的坎,跳过了靖难之难,还有灵堂之危。
  永乐大帝也没办法啊,只能见招拆招。
  只见他即刻露出痛心疾首的表情来:“萧墙之祸,竟至于此!错非皇侄身旁群魔乱舞,以奸计引动我大明皇室内耗,动摇我大明根基,也许大明便不至亡于那明槐宗手上!”
  这回轮到朱允炆蒙圈了。
  四叔,至于吗?每次皇爷爷一说您,您就把我拖出来当垫背?
  您再这样,我真的跟您急了哈!
  “父皇啊,”朱棣继续说,移花接木,将焦点从自己身上挪到了更重要的事情上,“儿臣认为,按照这些文字透露出来的讯息来看,也许咱们大明,也和大汉一样,非亡于弱,乃亡于强。否则因何这些外族人手上都没什么大明子弟的鲜血?我大明子弟铁骨铮铮,我大明将军,精忠报国。”
  四位将军,立刻挺直胸膛,威武不屈。
  “他们若真面临外族压迫,绝不会苟且惜身,这些外族将领的手上,也不可能比儿臣更少沾血!”
  朱元璋愤怒稍歇。
  这时朱樉却提出异议:“老四,文字明确说了,明槐宗不修武德,亡于手上没有武力!”
  朱棡接着说:“槐宗手上没有武力,不代表大明没有武力。唐朝藩镇之祸不远呀!”
  朱橚灵光一闪,联系前后:“之前后辈说了李自成‘中分天下’,难道这李自成,就是我们明朝的安禄山?”
  四位将军,重新垂眉顺目,伏低做小。
  年长的几个皇子讨论得这么激烈,年龄小的皇子们,也有些蠢蠢欲动。
  朱权不禁问了个一直憋在心里的问题:“那明槐宗,明堡宗的谥号,究竟是怎么出来的?为何后续文人在拟谥号的时候,如此奇怪?”
  对啊!
  老朱狐疑:“这槐宗是亡国之君,不提也罢。堡宗,说他在位时瓦剌崛起,想也是个没出息控不住外族人的货色,不必在意。只是,那‘摄’……摄字,也不太正经,可那些后辈说他是靠卓越政绩单独列传,是咱的好大孙啊!怎的好大孙也被如此编排?”
  实际上老朱也不知道这明摄宗到底是他的哪一代孙子,就是囫囵一句好大孙行了。
  “唉,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咱的第几辈孙,咱给拟的那20个字,可给他用上了?”
  他说完了,又看见灵堂里的朱标,不禁黯然神伤,叹着气摸着棺材,心想,太子啊,你在地下,可要保佑咱的好大孙摄宗,多活些年头,好好顶着大明这副千斤担子,让大明的苦命百姓,活得好点啊!
  朱橚听着老朱的话,又灵光一闪:“或许他来的太晚了,前头那些好谥号都被四哥的后代们分光了。文臣们找不来好字,就用此字代替。这正说明我们大明国祚延长!
  光幕还说,他们现在距离我们是600年,那么给新朝100年的时间,我们大明也有500年。500年,不短了,两汉也才400年呢!”
  朱樉立刻反对:“老五,你别替你四哥遮掩。这摄字,是代行职责的意思。我看呐,要么是这个摄宗死后子孙被人夺了权,要么就是他自己是夺权上位的。发扬的正是四哥这谋权篡位的优良传统。配合安史之乱,宦官弄权,这才符合正经唐朝,啊不,正经明朝的历史!”
  朱棡又提出观点,他琢磨着说:“400年的两汉可是分了东汉西汉,难道我们大明也有分?比如东明西明?或者北明南明?因此‘思’啊‘哀’啊这些正常的字用完了。”
  其实他心里在想,换了东汉南宋的,那祖系少不得也得换,谁知道会换到哪一支呢?我晋王一支不争朝夕,只要活得久,将来还可挽天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kaijuxiangzhuyuanzhangzhibozhudihuizaofan/read/97/198.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