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一章 (1/9)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无疑,每次说到这些的时候,现场的气氛总是有点沉闷。
  就在这时,朱樉开了口,由于灵堂里头已经禁止说马列了,所以他笑哈哈的安慰大家:
  “清朝真是烂啦!连盐稅都抵了出去,稅都换别人收了,这皇帝是谁当呐?”
  朱棣摇头:“这张廷玉在比烂,二哥,你还现场比起了来了……”
  朱樉嗤道:“安慰你们还不高兴,非要我说出你们就是烂吗?”
  朱棣:“……”
  老朱:“……”
  【回到建文新政。
  地方上还有些增减水利部门、仓库等细节,较为琐碎,特点不够突出,故而略过。
  官制改革还剩下最后一个大改动。
  将地方布政司的左、右布政使合二为一,由从二品→正二品,下面的副官们依次升阶。】
  这是真的挺大的。茹瑺:“如此一来地方布政使将会比其他二司主官都高一品啊。”
  朱樉翻译道:“就是让大家都听布政使的话呗。也不是不行。不行吗?”
  他询问大家。没人理他。
  【布政司(民政)、按察司(刑狱)、都司(军政),是朱元璋独创的地方三司系统,旨在分割地方权力。
  它和废除中书省的行为是互相配套的。
  故而,洪武14年,布政使从1人→2人的举动,可以理解为朱元璋在进一步分割相当于“书记 长”的地方行政主官的权力。
  而非地方事物太多,一个人忙不过来,得两个人干。】
  茹瑺终于把自己一直疑惑的东西问出来了:“这书记 长,到底是以什么逻辑来命名的?具体分管的事务是什么?”
  对之前的兔朝官职表印象深刻、倒背如流的郁新加入讨论:“我虽明白‘书记’这个字眼,但为什么长不直接叫副书记呢?太容易按字面的一省之长去理解了。”
  大家觉得未来的官制实在太复杂了。
  不理解、不理解。
  怎么会有那么复杂的官?唉,对比一下宋朝的结衔是多么的简单,看看,人家每个字都明明白白写了:
  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大学士、特进、行吏部尚书、知江宁府、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四千六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王安石。
  每一个都看得懂!毫无阅读理解的难度!
  【他做了不少实验:
  洪武14年,9个平民“儒士“直接出任布政使。
  洪武15年,5个平民“儒士“,4个低阶武官(百户、镇抚)。
  洪武18年,8个低阶武官。一批武官的亲属升任左参政等(布政使下一级,≈省委常委们)。
  这些事情都证明,受“郭桓案“等影响,朱元璋一度还有过用武将去加强控制地方的想法。
  文官——虫豸!
  武将——可以试试。
  试了几年,不太行。老朱在洪武21年卸任了所有武将出身的布政使们。
  洪武26年,任命13个国子监生为布政使。】
  老朱嘟囔了:“何止武将们!咱还试过了武将们的女婿、武将们的儿子去当布政使,结果统统都扶不上墙,累得咱白操了这回心。还说未来以文抑武不好,给你们机会了,你们就是不抓住,怎么有脸抱怨?”
  武将们:“……”
  文臣们:呵呵冷笑。
  【总的而言,洪武朝,除了早期2例由中央的六部尚书外放的布政使,以及洪武18年,唯一一个从布政使升任工部尚书的徐本外。
  各地布政使均呈现一种“出身”较为随意,“缺乏”上升空间的特性。
  经常被老朱免职、问罪。如果干得好,许你“久任“,更希望你在地方长时间发光发热,而不是成为“京官”。】
  朱元璋:“???”
  老朱震怒:“他们偷懒耍滑,贪污受贿,被我问罪,还是我的错吗?干得好的,我让他们留任,让他们在熟悉的地方发光发热,难道也是我的错吗?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那未来的周忱,只干了区区20年,我还嫌他干的不够多呢!”
  解缙默默补充:“周忱是巡抚。”
  老朱冷哼:“一个意思!”
  【朱允炆的策略和朱元璋有了极大差别。
  他开始重新强调“布政使”的重要性,把这个角色更多的往以前的“刺史”靠拢,让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省1。
  因此,其用人、升迁思路都大不相同。
  会从中央空降高级知识分子,也给地方官员做高官的机会。
  如:上任之初就把政绩卓越的布政使召入中央。
  张紞,云南左布政使→吏部尚书
  王钝,浙江左布政使→户部尚书
  陈迪,云南右布政使→礼部尚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kaijuxiangzhuyuanzhangzhibozhudihuizaofan/read/97/198.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