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淬锋砺刃 (2/3)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 洼地内碎石嶙峋,荆棘丛生,每前进一米都异常艰难,尖锐的枝条划破了军装,在手臂和脸颊上留下血痕,但没有人发出声响,只有粗重而压抑的喘息声,以及身体摩擦植被的窸窣声。接近到投弹距离时,谢文渊猛地停下,靠在一块巨石后,深吸一口气,对着身后打出准备的手势。

    他看准时机,猛地探身,手臂奋力一挥,一枚沉重的教练弹划出一道标准的弧线,精准地飞向那个不断喷吐着“火舌”(模拟的鞭炮烟尘)的石穴。几乎在同一时间,王启明和另一名队员的教练弹也脱手而出。

    “轰!轰!轰!”(模拟的爆炸声接连响起,裁判员挥舞红旗示意火力点被摧毁)

    “冲啊!”谢文渊嘶哑着喉咙大喊,率先跃出洼地,向高地发起冲锋。失去了侧翼火力掩护的“敌军”,阵脚顿时大乱。正面牵制的一班也趁势压上。内外夹击之下,无名高地被成功夺取。

    演习结束的哨声吹响,所有人都累得几乎虚脱,瘫坐在尘土中,大口喘着气。前来观摩的战术教官,那位以严厉著称、毕业于保定军校的严铎教官,迈着标准的步伐走了过来。他的目光在疲惫却带着兴奋的学员们脸上扫过,最后定格在满脸尘土、军装被划破数处的谢文渊身上。

    严教官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眼神中那惯常的冷峻似乎融化了一丝。他走到谢文渊面前,沉默了片刻,然后伸出手,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声音不大,却足以让周围所有人都听得清楚:

    “临阵接替指挥,不乱章法;敌情判断准确,战术运用果决灵活。为将者,勇猛固不可少,然沉着与机变,尤为可贵。谢文渊,此次表现,可圈可点。”

    这几乎是严教官能给出的最高褒奖。周围的同学投来赞许、钦佩,甚至有些复杂的目光。谢文渊胸膛剧烈起伏着,他立正,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朗声道:“谢教官栽培!”脸上并无得意之色,只有一如既往的平静,仿佛刚才那番惊心动魄的指挥,只是完成了一次再普通不过的操练。他知道,这并非自己天赋异禀,而是将内心深处那份源于家仇国恨的沉重,以及逐渐清晰的革命理想与责任,全部化作了钻研战术、磨砺技能的不竭动力。每一次扑倒,每一次在地图上推演至深夜,他仿佛都能看到父亲挺立银杏树下的背影,听到母亲临终前“活下去”的嘱托,看到千千万万在苦难中挣扎的同胞身影。这使他无法容忍自己的丝毫懈怠与平庸。

    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同样体现在他个人军事技能的稳步提升上。昔日那副瘦弱的骨架,如今已被结实有力的肌肉包裹,肩窝处曾被枪托反复撞击留下的青紫,早已化为厚实的老茧。在靶场上,他卧姿据枪,身体与大地仿佛融为一体,呼吸平稳悠长,目光穿过标尺与准星,牢牢锁定远处的胸环靶。那靶心在他眼中,有时会幻化成清兵狰狞的面目,有时是吴家地主贪婪的嘴脸,有时则是列强环伺下破碎的山河图景。扳机扣动,子弹呼啸而出,一次次精准地命中靶心。报靶员挥舞的旗帜,记录着他从勉强及格到稳定良好,甚至偶尔打出优秀环数的坚实轨迹。汗水沿着他紧绷的下颌线不断滴落,在身下的沙地上溅开一朵朵深色的印记,如同他一步步走来的艰辛足迹。

    除了个人技能的淬炼,他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和学习如何凝聚人心,如何带领队伍。他注意到政治部派到各队的政工人员(此时制度尚在初创与完善中)如何利用训练间隙,与士兵们围坐在一起,不是训话,而是谈心,了解他们的疾苦,解答他们的困惑;如何组织识字班,教那些目不识丁的士兵认字读书;如何用最朴实的语言,结合活生生的例子,讲解为什么要反对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激发大家内心深处的阶级情感和救国热情。这种完全不同于旧军队依赖棍棒和肉刑、强调思想教育和精神激励的带兵方式,让他深感震撼与认同。

    他尝试着在自己所在的班务会上,用更接地气的语言,结合自己逃难、为奴的亲身经历,去理解并传达革命的目标,解释操典上那些枯燥条文背后蕴含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道理。虽然他的表达依旧有些笨拙,言辞不够华丽,但那份发自肺腑的真挚,那份与底层士兵感同身受的情感,却能穿透隔阂,打动一些同样出身贫寒、有着类似苦难记忆的同学。一种基于信任与共同目标的微弱向心力,开始在他周围悄然凝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荆州,荆州!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jingzhou0jingzhou0/read/97/35.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