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四年(1624)九月二十四日,靖边堡。
第二天一大早,吴开先带着不会骑马的士兵去堡外练习马术,马进忠带队前出侦察,蒋文训练乡勇新兵。白师爷就逐个找到薄钰、宋应星、方以智和莫雷,通知他们早饭后到自己屋子开会。饭后,白沏好茶等着,四人陆续都来了。
白与之寒暄一番,又请大家坐定,开言道:“诸位知道,前日晚芦苇渡一战,我军陷入围攻,形势一度比较紧迫,在座的莫雷班长和我都是亲历者。在我看来,这仗打得不顺,归根结底还是士兵手中的武器不够锐利。咱们这回得新造武器,还要改进武器,需要开动大家的智慧。对于我接下来的发言有什么疑问,大家尽管发言。”
“首先,我们需要新造的武器就是长炮。如今步兵手里的铳射程是一百步到一百三十步,炮兵的排铳射程在两百步左右。我想咱们得制造一门长炮,此炮口径不必大,但射程得远,最好能达到五百步。如果此炮铸成,在战场上能瞄准敌人指挥官击杀,那对于改变战场走向将很有意义;即使不打敌人的指挥官,也能让敌人忌惮恐惧,影响敌人部署。”
“大家知道,提高火炮射程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身管长与口径之比,简称倍径,倍径越大射程越远;二是仰角,仰角越接近四十五度,也就是半个直角,射程就越远。我粗算了一下,如果发射的弹丸直径是排铳弹丸直径的一倍,达两寸的话,要到五百步的射程,需要二十五的倍径,十五度的仰角。我想炮身就交给薄先生,希望薄先生在保证射程的同时,也让炮身尽量轻便;炮架就交给方先生,希望方先生能设计一个调整仰俯角的方便实用的高低机,现有的垫块不方便微调,终究还是不适合实战。当然,考虑到部队野战,此炮整体最好不要超过一千斤。现在铜料充足,我建议铸两门交替实验,直到找到最理想的炮型。”
白平日和薄宋方等交流,已经把后世的数字、角度、度量衡、三角板和圆规分享给了三人,三人都是实学大家,在遇到白之前对西学也浸淫已久,故交流起来并无障碍。只有莫雷惯用之前的方式,这个就需要时间和经验慢慢去改变了。
薄钰插言道:“长炮看来挺急,那千里镜是不是先放一放?”
白师爷道:“是得先放一放,说不定炮一铸好就要投入实战,这个得优先,天轴和开花弹也得暂时靠后。”
薄钰年轻性急,哦了一声就要走,白说:“薄先生别忙着去铸炮,下面还有事和你有关。”
薄钰吐了吐舌头坐下了,白又道:“长炮做好后,咱们还可以再试试后膛装填的炮,这个可以大幅提高装填速度,炮手安全也能保证。”
薄钰插话道:“师爷,后膛装的炮是不是像弗朗机那样的?”
白道:“既是也不是,我个人感觉,得做一个开关式炮门,炮门上还要制作一个螺旋式炮闩,用把手向前推紧,用两个接触的圆锥面来保证气密性。这个难度不小,也急不得,我试试先做个木模型,看看再说。薄先生和宋方两位先生百忙中也可抽空多想想,这后膛装填方式该如何实现?后膛炮要是能成,火炮射速能大为提高,咱们再把后膛填装拓展到火铳上,那时纵使后金流寇骑兵再汹涌也如草鸡瓦狗一般。当然后膛化很不容易实现,咱们先说回最要紧的事。这第二项,咱们亟需改进的武器就是手榴弹。现在的问题就是装药量小弹体厚,只能炸开成两半,使得威力大减。”
白从桌上拿起从战场特意捡回的半个雷壳,交给大家传阅,又接着说道:“我设想雷体装药得增加到二斤,榴弹壳体得薄,越薄越容易炸成碎块,杀伤效果越好。壳体铸造就交给宋先生,宋先生可以多造几种壳体,我想了一种方法测试,就是用门板或者厚木板在雷体五步远的地方围上一圈,雷体爆炸后,壳体爆成的碎铁块嵌在门板上越多,就证明这种壳体最有效。”
宋表示认可这种测试方法。白又道:“手榴弹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需要用明火去点引线,这种方式一耽误事,二不方便,三在夜里容易暴露目标。我想目前地雷的引信是钢轮摩擦发火,如果把钢轮做得小一点,放到手榴弹底部,用绳子一拉就点燃,这样是不是更方便?当然钢轮机构有一定体积,和弹体结合起来成一大坨,投掷起来就不方便了。手榴弹小型化不容易,这个请莫班长和薄先生一起探讨解决吧。”
莫雷道:“我可以先做个成品出来,接到宋先生制造的雷体上,如果威力和便捷性得到认可,再交给薄先生改小。在此之前,薄先生可专心于铸炮。师爷和薄先生二位看怎么样?”
白师爷问薄钰意见。薄钰道这样最好,我可以一段时间只专注于一件事,就这么办。
白师爷又道:“吴都司说,报信的地雷其实不用爆炸威力大的雷体,用二踢脚就行。只要白天能听到爆响,晚上能看到亮光,那就是好的报信地雷。这个,也请莫班长多费心吧。”
莫雷道没问题,白师爷又道:“最后一件事还是多造铳,咱们的最低要求是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