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对上,就能找到父母。
只是没想到,找到了一个嫌疑人。
“这是丽姐的孩子?”易念觉得有点不知道怎么形容。
这算是什么呢,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很有可能是。”连景山道:“去查一下当时解救这个孩子时候的情况。”
好在现在都是联网的,很容易就能查到要的消息。
这名男童是一年前被解救的,当时两岁,现在三岁。买了他的人家姓袁,给他起了个名字叫袁傲竹。
他是在桐乡市被解救的,一般被解救的人口,最好是找到人家送还,找不到的,先送进社会福利机构,同时会在报纸和全国打拐解救儿童寻亲平台上发布寻亲公告。
若是各种办法都用了,实在找不到家人的,会被送交社会福利机构抚养,若一直联系不上,再安排给符合条件的人家领养。
连景山立刻联系了桐乡市,让对面传来了一年前这起打拐行动的具体资料。
资料里,虽然没有丽姐,但是有袁傲竹。
还有人贩子的口供。
易念一页一页的翻看。
“找到了。”她翻到某一页:“连队,你看这里。”
根据人贩子的口供,这个孩子,是从一个叫东乡村的地方拐走的,但是当时警方就根据口供一路追了下去,并没有在这个地方发现有丢失孩子的。
很多被拐卖的孩子,都不是一手的,而是几经转手,这种情况下,就很难追溯源头。
东乡村是个大村,有好几百户人家,离青山市倒是不远。
“奇怪啊,一个村子里丢了孩子,就算是丢了两年了,也应该还有印象吧,都有这么明确的地址了,怎么就找不到爸妈呢?”
丢了孩子又不是丢了个袋子。
别说两年,就是二十年,那也该刻骨铭心才对。
可惜,根据当时参与案件的警察说,袁傲竹的消息追踪到东乡村,就再也没有办法继续了。时隔一年,他现在可能已经被领养,或者快要被领养了。
福利院里健康的孩子,无论男女,都是很抢手的。
那些永远出不去的,大部分都是有残疾的。
易念打开手机查了一下导航。
东乡村离青山市,开车四个小时。
“连队,要不然我去一趟东乡村?”易念主动请缨:“虽然不知道当时为什么没有人认识孩子,可如果这真是丽姐的孩子,说不定,在东乡村里,有人认识丽姐。”
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丽姐是青山市本地人。
如果她是外地人,又杀了人,逃回老家也是个好主意。
连景山想了想:“你现在的身体,适合出差吗?”
“没问题的。”
“好。”连景山说:“我和你一起去,再叫上王沧澜,回去收拾一下,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