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顾芷兰更是眸光流转,望向萧景的眼神中情意几乎藏不住。
起初,她只是欣赏萧景的才华。
可经历了萧景连败萧斌、今日又横扫三大才子之后,她心中的情愫早已压抑不住。
顾炎见女儿这般模样,心中无奈。
他听说萧景已有妻子,女儿与他注定难有结果。他怎舍得让女儿给人做小?即便萧景才华再高,他也不愿。
但他并未说破,只打算日后寻个机会好好劝劝女儿。
压下心绪,顾炎接过话头:“既然说到学问,不如让我们考考你。明天就是秀才试,你可有把握?”
因萧景曾在山海书院读书,顾炎是真心将他当作晚辈看待。
他和卢正风叫萧景上来,本就有考较之意,此时也不客套。
萧景闻言心中一动。他早猜到二人叫他上来多半是要考他,也做好了准备。
更重要的是,他担心萧斌会在院试中动手脚。
对方毕竟有些关系,若在考试中设计害他,他未必能躲过。
这也是他上来的原因——若在两位大人面前展露才学,将来萧斌若在院试中做手脚,他们必会为他说话。
到时候,萧斌只会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他从容应道:“学生愿聆听二位大人指点。”
顾炎与卢正风对视一眼,眼中赞许更深。没想到萧景如此自信,二人心中也升起几分期待。
顾炎率先出题,卢正风也适时跟进。
接下来的考校中,萧景展现出惊人的学识底蕴——他可是拥有“秀才试全解”技能的人。
再加上“中级文学精通”技能,尽管这个世界的历史与他前世稍有不同,但还是有所相同之处,而且,文学领域却相通,足以应对。
当被问到《春秋》微言大义时,他不仅准确引用“郑伯克段于鄢”的典故,更结合本朝历史提出独到见解:
“学生记得,太祖在《治国策》中曾说:‘为政者当明是非,定名分’,这与《春秋》的微言大义一致。郑伯身为兄长,本应以德服人,却用计谋除掉弟弟,这就是失了名分。”
卢正风震惊地看向顾炎:“他连太祖的《治国策》都钻研得这么深?”
考到诗赋时,萧景信手拈来:“学生认为,诗贵真情。比如前朝诗人李牧之的《归田赋》,语言朴素,却因情真意切而流传千古。”
顾炎惊叹:“连前朝的冷门诗作都如此熟悉!萧景,你的学识当真渊博!”
最后考时务策论,萧景关于水利建设的见解更让两位长辈震惊。
他不仅提出“以工代赈”、“分段承包”等新颖方案,还引用本朝《河防通议》中的治水理论,与现实巧妙结合。
考校结束,卢正风与顾炎对视一眼,皆看到对方眼中的惊艳。
“萧景啊,”卢正风感叹道,“以你的才华,别说秀才,就是中举也不难。这次院试若不意外,案首非你莫属!”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