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早早获得优势的左翼,魏军在右翼的战事明显要胶着得多。
一方面,那里少了一路魏军威胁,却多了一路张飞作为友军。
士气明显更稳定。
另一方面,司马懿很快就发现,诸葛亮明显在其左翼(相对魏军右翼)多分了一些兵。
那在步阵对抗的过程中,就多了一分优势。
但司马懿还真不怕这点优势。
因为不管怎么说,诸葛亮的阵型都是不完整的,中间有缺口的。
随着其右翼崩溃,这种缺陷更是得到了放大。
最直观一点。
因为中间的沟壑阻隔,汉军左翼根本不能及时支援右翼。
不仅仅是因为物理上的阻拦。
说实话,这一点土沟,其实拦不住成千上万的军阵。
哪怕步兵也拦不住。
关键还是维持密集阵型。
右翼汉军想要去到左翼,必然绕不开这些土沟。
而一旦行经这里,原本紧密的阵型就要松散。
散了战斗力就会下降。
必须停下来重新调整。
这样非但会错过救援时机,还会把援军也坑在这一翼。
这是由这个冷兵器时代的步兵战术所决定的。
甭管卧龙凤雏,还是司马八达,都无法改变。
除非某人能手搓枪炮,直接改变整个时代的军事水平。
这都是司马懿早就庙算好的状况。
所以对于这一翼的战局,司马懿只求不过不失。
能坚持到左翼魏军锁定胜局,继而反过来夹击剩余的汉军,便算成功。
不过随着日头渐渐西沉,司马懿的眉头渐渐皱了起来。
首先,汉军左翼的战斗力明显比右翼高不少。
眼看隔壁溃败了,居然还能维持士气不减。
甚至一度将魏军反推了上百步。
怎么看都不像是将要溃败的模样。
而这,绝不仅仅是靠数量上优势就能达成的。
这是强悍战斗意志的表现。
而意志这个事,除了平时的军事训练,赏罚分明等等属于“法度”层面的因素之外。
其实还有一个更加接地气的因素:
士兵是否长时间维持温饱。
有一顿没一顿的军队,意志再强,身体支撑不住,也是白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